依地區探索
新界
九龍
香港島
瀏覽地圖
瀏覽地區
搜尋景點
439 個相關搜尋結果
中西區

添馬公園位於金鐘夏慤道,佔地約1.76公頃,毗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公園設計簡約雅致,景觀開揚,維港美景盡入眼簾。除了多片廣闊的草坪外,園內設施包括園景花園、特色水景、觀景台、露天劇場及添馬茶座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tp/index.html

中西區

香港公園位於中環紅棉路,佔地8.16公頃。

原址為域多利軍營的香港公園保留了多座於1842至1910年期間興建的軍營文物建築,包括於1989年列為古蹟的舊三軍司令官邸(現為茶具文物館),以及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羅連信樓(現為香港公園辦事處及紅棉路婚姻登記處)、華福樓(現為教育中心)和卡素樓(現為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hkp/index.html

中西區

茶具文物館座落於中環紅棉路香港公園內,大樓原為舊三軍司令官邸,於1846年建成,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築之一。1978年以前是駐港英軍三軍司令的官邸及辦公大樓,至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的主要工作是保存、展出與研究茶具文物及有關的茶藝文化,亦會定期舉辦陶藝示範、茶藝活動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

舊三軍司令官邸於1989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中銀大廈位於中環花園道,由享譽全球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建築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大廈由4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樓高367.4米,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中西區

位於中環昃臣道的終審法院大樓(又稱「舊最高法院大樓」)於1912年啟用,作為當時的最高法院之用。除了日佔時期及1978至1981年間最高法院短暫遷至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外,建築物一直用作最高法院及其他法院和政府辦公室。及至1984年,最高法院遷往現時金鐘道高等法院大樓(前稱「最高法院大樓」),建築物於1985年至2011年期間用作立法會(1997年7月前稱為「立法局」)會議廳及相關設施。隨著立法會遷往添馬現址,建築物於2015年起用作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大樓東西兩側分別是遮打花園及皇后像廣場。3層高花崗石大樓外形雄偉,採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地面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抱。大樓頂端矗立著左手持劍、右手持天秤,及蒙著眼的希臘女神泰米斯,用以代表公義。舊最高法院大樓外部於1984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滙豐總行大廈位於皇后大道中,由英國建築界巨匠霍朗明設計。建築物高178.8米,共52層,是香港島主要的地標之一。

中西區

展城館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是香港首個以規劃和基建發展為主題的展覽館。前身為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的展城館,於2009年開始進行翻新及擴建工程。2012年,名為展城館的永久展覽館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除常設展覽外,展城館亦提供互動展覽體驗,展出香港城市規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成就,讓公眾了解香港主要規劃項目的規劃過程及未來發展。

相關網站:
https://www.citygallery.gov.hk/tc/
 

中西區

香港大會堂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於1962年啟用,被譽為香港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

香港大會堂佔地11 000平方米,由2幢建築物和1個為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軍民而建的紀念花園組成。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設備完善的音樂廳、劇院、展覽廳及餐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會議室、圖書館及大會堂婚姻登記處。

香港大會堂於2022 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位於中環炮台里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始建於1842年,並於1860年和1917年分別進行擴建和改建工程。大樓以紅磚及花崗石所建,屬愛德華時期的新古典風格,樓高3層,設有地下室,西北隅建有1座圓頂小教堂。大樓於1989年列為古蹟。

大樓曾是政府官邸及商家名人的寓所,並曾經用作領事館、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戰後的臨時政府總部、地方法院、最高法院、政府辦公室,以及於1997年至2015年間用作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搬遷往中環昃臣道後,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被劃入法律樞紐計劃。為加強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法律、交易促成及爭議解決服務的法律樞紐地位,政府在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以及交易廣場二期撥出部分地方設立法律樞紐,將本地、區域及國際的法律相關組織匯聚在核心商業區,提供優質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經過翻新後,法律相關組織在2020年年中陸續遷入並開展服務。

中西區

香港摩天輪坐落於中環民光街,鄰近中環海濱長廊。摩天輪高60米,共設有42個車廂,每個車廂最多可乘載8人。隨著摩天輪徐徐轉動,乘客可從不同角度觀賞維多利亞港動人的景色。

中西區

香港海事博物館創立於2005年,原位於赤柱美利樓,於2013年遷往中環8號碼頭現址。博物館旨在保全、收藏及展示與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海事及貿易故事相關的物品。博物館樓高3層,設有逾10個展廳,藏品達1 200多件,館內亦設禮品店及咖啡室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hkmaritimemuseum.org/?lang=zh

中西區

香港禮賓府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邸,也是政府接待顯要和舉行重要公務及社交活動的場所。

香港禮賓府於1855年落成,原屬新古典建築風格。經歷多次修繕後,現時的建築設計糅合東西文化精髓,外型典雅獨特,是香港的重要地標之一。

香港禮賓府於1995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中環雅賓利道,由1860年動工興建,並於1871年全面落成並開放予公眾參觀。

公園所在地於1841至1842年為督憲府。總督兼任駐港三軍總司令,人稱「兵頭」,故公園又俗稱「兵頭花園」。公園早期以蒐集和研究本地植物為主,故名植物公園。自1876年起,公園陸續飼養雀鳥及哺乳類動物,後於1975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公園佔地5.6公頃,東面部分稱為「舊公園」,設有兒童遊樂場、鳥舍、溫室及噴水池平台花園;西面部分稱為「新公園」,主要是哺乳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居所。除了欣賞動植物外,遊人也可於園中的古蹟徑漫步,細味公園的故事。

相關網站:
https://www.hkzbg.gov.hk/tc/index.html
 

中西區

太平山高約552米,是香港島地勢最高的地方。山上視野開闊,可盡覽壯麗的城市景觀。

前往太平山頂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乘坐山頂纜車。山頂纜車於1888年啟用,是全亞洲最早的纜車索道系統。纜車載運乘客從市中心的商業區出發,經過半山的住宅區到達位於凌霄閣的山頂纜車總站。

凌霄閣薈萃佳餚美食、特式商店及互動娛樂設施,設有觀景台,是集美食、消閒、購物與娛樂於一身的消閒據點。位於凌霄閣對面的山頂廣場亦設有觀景台,廣場有多間商店及食肆,也是不容錯過的購物、飲食及娛樂熱點。

除了在觀景台看風景,遊人可沿著山頂環迴步行徑走一圈,沿著盧吉道及夏力道欣賞香港島南北兩面,以及維港的美景。

遊人亦可沿著柯士甸山道或夏力道健身徑往上走,到達山頂公園。公園有綠油油的大草坪和涼亭,在這裏可遠眺西高山、薄扶林水塘南丫島一帶景色。

 

中西區

大館位於中環荷李活道,是一個集古蹟及藝術館於一身的建築群。該建築群由三組宏偉的建築物組成,即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

經過歷時10年的活化工程,大館於2018年起分階段向公眾開放,是香港賽馬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合作推行的重要歷史古蹟活化計劃之一。多座歷史建築、兩座新建大樓(即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及戶外空間,為不同類型的活動、展覽及表演提供場地,激發大眾對藝術及社區文化歷史的興趣和探求。

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於1995年列為法定古蹟。 

相關網站:
https://www.taikwun.hk/zh/

中西區

位於中環些利街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建於1910年代,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由孟買商人哈吉.穆罕默德.埃薩克.埃里亞斯 (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 捐款興建,以取代原址的舊清真寺,堂內可容納約400名會眾。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以混凝土和磚建成,具豐富的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特色。回教清真禮拜總堂見證香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至今仍是本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於2022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在中西區,大型購物商場和百貨公司星羅棋布,包括位於金鐘的太古廣場、金鐘廊及統一中心;中環的置地廣場、嘉軒廣場、畢打行、太子大廈、遮打大廈及國際金融中心商場;以及上環的信德中心和永安中心等,定能滿足你的購物興致。除此之外,中環利源東、西街亦有不少攤檔售賣價格相宜的服飾和日用品。

中西區

蘭桂坊位於中環,是香港最熱鬧的夜生活消遣場所之一。街道兩旁有不少特色酒吧和食肆,吸引大量本地及海外遊客到訪。每逢萬聖節、聖誕節及除夕夜等節日,蘭桂坊一帶特別熱鬧,彷如街頭嘉年華。

中西區

SoHo荷南美食區是指中環荷李活道以南,士丹頓街、伊利近街、些利街一帶的各式食肆和熱鬧酒吧,是不容錯過的夜生活熱點。搭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便可到達;置身其中,仿如身處美食地球村,可盡嚐世界各地美饌。

中西區

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中環街市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之間,於1939年落成,至2003年停止運作。街市其後交由市區重建局進行保育和活化工作,並於2022年全面重開予公眾使用。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雲集各式零售商店、食肆及酒吧,亦為展覽及文化藝術活動提供場地。

相關網站:
https://www.centralmarket.hk/tc

中西區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以皇后大道中為起點,貫穿中環多條狹窄的街道至終點干德道,由有蓋行人道、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梯和3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行人道組成。遊人可悠閒地體驗地道的街頭風情,一睹都市生活的多個面貌,以及沿途依山而建的獨特城市景色。

中西區

中環中心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高約350米,前庭花園面積廣達1 500平方米,是香港島的地標之一。中環中心地下是名為 「H6 CONET」的社區空間,透過藝術欣賞將社區和具創意的藝術人才聯繫起來,除了提供展覽及表演的場地外,亦設有綠化及休憩空間,供市民享用。

中西區

位於中環鴨巴甸街的PMQ元創方由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活化而成,原址為中央書院校址。

中央書院於1862年在中環歌賦街創校,是第一所為公眾提供高小和中學教育的官立學校。學校於1889年遷往PMQ元創方的現址,並於同年及1894年分別改名為維多利亞書院及皇仁書院。校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並被拆除,皇仁書院於1950年搬遷至銅鑼灣現址,而鴨巴甸街的校址則於1951年改建為已婚警察宿舍,是香港首個為華籍已婚員佐級警員提供的住所。

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內的建築物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2014年經活化後成為了PMQ元創方,原有宿舍單位改裝成為創意工作室、期間限定店、共用工作間,讓新進創作企業家,以及一些國際及本地設計品牌租用,以展示和銷售其產品或服務。

中西區

孫中山紀念館設於中環半山衞城道「甘棠第」,於2006年對外開放。紀念館樓高4層,總樓面面積約2 560平方米。館內設有2個常設展廳,展出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配合多元化的視聽節目,全面地闡述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以及香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維新與革命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甘棠第」以第一任屋主何甘棠的名字命名,於1914年建成。整體建築屬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鋪設有入牆供電線路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20世紀初建築物。「甘棠第」於2010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上環文武廟位於荷李活道,為廟宇組群,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3幢建築物組成,約於1847至1862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武二帝,列聖宮供奉諸神列聖,而公所則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3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

文武廟供奉的文武二帝分別為文昌帝和關武帝。文昌帝又稱「梓潼帝君」及「文曲星」,相傳文昌帝掌管知識和學業,故此為讀書人及考科舉者所奉祀,亦為孝道象徵。關武帝是三國時代(220年 - 280年)蜀國名將關羽,字雲長,史稱「關帝萬人敵」,民間相傳關帝兼備「智信仁義勇」,也是威武和忠義的象徵,廣受膜拜。

上環文武廟於2010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香港醫學博物館位於上環堅巷,前身為舊病理學院(又稱「舊病理檢驗所」)。

舊病理學院於1906年啟用,是香港首間專為公共衞生和醫學化驗而設的檢驗所。以紅磚建成的大樓具愛德華式建築風格,樓高2層,另設1層地庫。舊病理學院於1990年列為古蹟。

香港醫學博物館在1996年於該址成立,設有多個展覽室,為公眾介紹有關香港作為中西薈萃文化交匯地的中、西醫學發展和醫學遺產。

中西區

中山紀念公園位於西營盤東邊街北,佔地約4公頃,是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命名的公園。孫中山先生曾於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期間大部分活動均在中西區進行。而孫中山先生多次途經香港往返內地時,其船隻停泊的地點正是現時公園的位置。

公園中央的紀念草坪豎立了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兒童遊樂場的遊廊和鐘樓的頂部,分別以孫中山先生曾就讀的中央書院(即今皇仁書院)的柱廊式建築及香港大學的本部大樓為設計藍本。

中山紀念公園的其他主要設施包括籃球場、海濱長廊、7人人造草足球場、游泳池場館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sysmp/index.html

中西區

摩星嶺要塞古蹟徑起點位於域多利道與摩星嶺徑交界,長約2公里,遊人沿途可參觀摩星嶺要塞的軍事遺蹟,亦可飽覽南丫島及西博寮海峽的遼闊景緻。

摩星嶺要塞是香港大型海防砲台之一,在1911年投入使用,曾於香港戰役(1941年12月8日至25日)中歷經多場戰鬥。現存遺蹟包括炮台、瞭望台、營房及士兵操場等,遊人可以透過沿途的資訊牌了解要塞的歷史。

摩星嶺炮台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中西區

藝里坊是位於西營盤的人氣壁畫村,多名本地和國際藝術家在忠正街、奇靈里及石棧里一帶的建築物外牆創作出風格各異、色彩奪目的壁畫,吸引不少遊人駐足觀賞及拍攝。

中西區

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位於西環豐物道,佔地約5 200平方米,包括長約400米的海濱長廊及4個閒置碼頭。

海濱長廊的設計保留了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及碼頭的風貌和歷史元素,4個碼頭設定為不同主題的休憩區域,營造富有特色的「碼頭」公園,為市民提供活動空間之餘,亦是團體舉辦活動的理想場地。

中西區

舊精神病院座落於西營盤高街,於1892年落成,原是外籍護理人員的宿舍。大樓自1939年起用作精神病院,直至1961年屯門青山醫院啟用後,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大樓自1971年起一度被閒置,直至2001年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並保留建築物的立面。

舊精神病院立面呈L形,屬早期巴洛克式建築,有寬闊的拱形遊廊和粗琢花崗石塊護土牆。舊精神病院立面於2015年列為古蹟。

中西區

香港大學位於薄扶林,於1911年創立,並於翌年正式辦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院校。

香港大學校園有不少建築物已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物,其中最古老的建築物是大學本部大樓。於1912年落成的本部大樓樓高3層,外型勻稱,由多條古典的愛奧尼式花崗石石柱支撐的紅磚大樓布局工整,以正面中央的鐘樓作為中軸線,每邊各建角樓2座。大學本部大樓外部於1984年列為古蹟。

校園內的其他古蹟有孔慶熒樓外部、儀禮堂外部、鄧志昂樓外部、梅堂外部、現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馮平山樓外部,以及現時用作大學男生宿舍的大學堂外部等。

相關網站:
https://hku.hk/c_index.html

中西區

魯班先師廟位於堅尼地城青蓮臺,是香港唯一供奉有「百匠之師」之稱的魯班先師的廟宇。廟宇於1884年由當時香港的三行(即木工、油漆和泥水)同業人士集資興建,採三進兩院式布局,設置多堵精巧的護牆及大量雕刻塑像、浮雕及壁畫。

魯班先師廟於2024年列為古蹟,設免費導賞服務,供遊人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amo.gov.hk/tc/visitor-centre/docent-services/public/-lo-pan-temple-docent-services/index.html

中西區

位於堅尼地城的山市街於19世紀時是一個讓船隻上岸維修及新船下水的「船臺」。山市街的樓梯畫以昔日船臺為主題,重塑當日船臺和周邊的風貌。樓梯旁邊的壁畫亦展示了船臺的横向視角和歷史簡介,讓遊人了解更多西環的歷史。

中西區

壁畫位於堅尼地城石山街,以「西環七臺」的歷史為題,重新展現昔日七臺的建築特色,以及當時人民生活的面貌。「西環七臺」由當年富商李陞之子李寶龍開發,七臺包括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和紫蘭臺。雖然七臺大部分建築現時已拆卸或重建,遊人仍能透過壁畫感受到西環昔日的魅力。

中西區

西營盤一帶是鹹魚及其他海味的買賣中心,遠近馳名,尤其集中於介乎皇后街和正街的一段德輔道西,故此處有海味街之稱。至於文咸西街和永樂街則有大量參茸燕窩店,而高陞街亦有多間藥材店,因此分別稱為參茸燕窩街及藥材街。遊人在這裏可買到各式各樣的參茸海味及藥材等。

中西區

摩羅上街、摩羅下街、荷李活道及樂古道一帶為香港著名的古董集散地。摩羅上街兩旁開滿了一間間售賣字畫、藝術品、傢俱的古董店,是喜愛懷舊物品人士尋寶的好地方。

中西區

西港城位於上環德輔道中,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建於1906年。除了北座大樓外,舊上環街市原亦有南座大樓,位於皇后大道中,已於1980年拆卸。

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外牆以紅磚建成,拱頂正門則以花崗石砌成。自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啟用後,舊上環街市便停止使用。大樓於1990年列為古蹟。

大樓於1991年展開修葺工程,改建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並易名為西港城。西港城內有各種售賣特色手工藝品和布料的商店及食肆。

東區

青年廣場位於柴灣道,備有多元化的設施,如Y綜藝館、Y劇場、Y展覽平台及Y旅舍,以舉辦本地及海外交流計劃、領袖訓練、表演、會議、展覽及多媒體創作訓練等青年活動。

東區

羅屋民俗館位於柴灣吉勝街,原是一間有逾200年歷史的客家村屋,因原戶主姓羅而名為羅屋。羅屋是典型的三間兩廊式客家民居,中央為正廳,正廳與大門之間有天井,天井兩旁為房間、廚房和雜物房。屋外有可用作曬穀、晾衣和聚會,叫「禾坪」的空地。羅屋是柴灣區碩果僅存的傳統客家民居,於1989年列為古蹟。

羅屋經過重修後闢作民俗館,展出鄉村式家具和傳統農具等。

東區

柴灣公園位於柴灣翠灣街,佔地約7公頃。柴灣公園除了設有人工瀑布、人工湖及模型船池等設施外,亦放置了兩尊古炮。

兩尊古炮是在1973年於柴灣進行的海床挖掘工程時掘出的,相信為當年駐守柴灣附近軍營的士兵所丟棄。自1985年起,這兩尊古炮便放置在柴灣公園內一個小山丘(又稱童軍山)附近,供市民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cwp/index.html

東區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位於柴灣歌連臣角道,安葬了香港保衛戰時在香港陣亡的本地軍人、盟軍士兵及蒙難的平民。遊人可以在此緬懷先烈。

東區

龍躍徑為小西灣海濱花園西南端至柴灣歌連臣角道的一條行山徑,長約1.2公里,龍躍亭、浪韻樂園、樹影樂園和龍躍樂園等休憩設施均座落於此徑上。遊人沿途可飽覽鯉魚門全景,是遠足遊玩的好去處。

遊人途經樹影樂園時,不妨順道暢遊黑角徑。黑角徑長約450米,靠近海岸,沿途鯉魚門及藍塘海峽的遼闊景緻一覽無遺,並可遠眺東龍洲

東區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前稱「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筲箕灣東喜道,由逾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全館面積約34 200平方米,是一個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介紹歷代海防和軍事變遷,讓公眾對海防故事有更深的認識。此外,博物館還設有一條以軍事為主題的史蹟徑,參觀人士可透過史蹟徑感受鯉魚門海峽的歷史和軍事氛圍,更可欣賞四周的自然景緻。

相關網站:https://hk.coastaldefence.museum/zh_TW/web/mcd/home.html

東區

東區旅遊徑起點是筲箕灣電車總站,沿筲箕灣東大街海旁,終點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旅遊徑沿途有許多具有歷史和文化特色的旅遊點,例如筲箕灣天后古廟筲箕灣譚公廟等,甚具欣賞及研究價值。

東區

筲箕灣天后古廟位於筲箕灣東大街,建於1873年。天后古廟為兩進三間設計,正殿供奉天后。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筲箕灣天后古廟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東區

筲箕灣譚公廟位於筲箕灣譚公廟道,於清朝光緒31年(1905年)建成,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譚公廟之一。

相傳譚公於13歲得道成仙,因能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被奉為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均有不少善信前來賀誕。

筲箕灣譚公廟是廟宇常見的二進式建築,正殿供奉譚公,廟中保存著光緒年間鑄造的鐵鐘和祭壇。筲箕灣譚公廟於2013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東區

東區文化廣場位於筲箕灣譚公廟道、東喜道及愛禮街交界。廣場設有配備上蓋的主舞台,綠化空間超過2 000平方米,是區內舉行文化康樂活動的熱門場地。廣場亦連接愛秩序灣海濱,是欣賞筲箕灣避風塘景緻的好地方。

東區

香港電影資料館座落於西灣河鯉景道,樓高5層,設有小型電影院、展覽廳、資源中心、藏品庫及修復工作室。香港電影資料館定期舉辦電影放映、展覽和座談會等,以提高公眾欣賞香港電影的興趣,以及加深對香港電影歷史的認識。

相關網站: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home.html

東區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位於鰂魚涌公園內,面積約1 200平方米。展覽館展出獨特的消防文物,並輔以多媒體介紹,增進市民對香港海上救援工作的認識。

「葛量洪號」滅火輪於1953年投入服務,原是香港消防處滅火輪隊的旗艦,曾參與無數船舶及沿岸火警的撲救和海上救援任務。「葛量洪號」在香港建造,反映了香港1950年代造船業的成就,深具歷史意義。因此,「葛量洪號」在2002年退役後被香港歷史博物館列為藏品,妥善裝置在展覽館內,並於2007年開放予市民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zh_TW/web/mh/about-us/fireboat-alexander-grantham-exhibition-gallery.html

東區

柏架山道自然徑位於鰂魚涌柏架山山腳至山腰一帶,起點設於英皇道近鰂魚涌市政大廈,沿途設置了12個標誌牌,展示有關植物學、環境保護及區內歷史資訊,並途經原名為林邊屋(又名紅屋)的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遊人亦可順道繼續前往魚涌樹木研習徑,和戰時爐灶遺跡遊覽。

東區

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位於鰂魚涌柏架山道,原名為林邊屋(又名紅屋),始建於1920年代,原為太古煉糖廠的高級職員宿舍。煉糖廠關閉後,政府於1976年接管林邊屋,其後曾租予國際文化事業協會使用。林邊屋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12年活化為香港首個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中心佔地約3 400平方米,設有3個主題展覽廊、自然園區、資源室及活動室等。中心定期舉辦公眾講座、工作坊和導賞團等活動。遊人亦可順道參觀中心附近的鰂魚涌樹木研習徑,沿途欣賞本土樹木。

東區

戰時爐灶遺跡位於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分)的鰂魚涌樹木研習徑旁,是政府於1938至1939年期間建造,以備不時之需,供戰亂期間作煮食之用。據說由於在香港保衛戰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後僅18天香港便告失守,這些爐灶從未經使用。

東區

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分)緊接大潭郊野公園北面,範圍包括柏架山及畢拿山北坡,佔地270公頃,可眺望維港兩岸風光,亦設有多個郊遊及燒烤地點。郊野公園內有多條熱門的遠足路線,例如金督馳馬徑、衛奕信徑第2段、柏架山道自然徑和鰂魚涌樹木研習徑等。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分)鄰近鰂魚涌及西灣河,深受東區居民歡迎,是晨運和進行各類康樂活動的熱點。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tt/cou_vis_cou_tt.html

東區

新光戲院位於北角英皇道,於1972年開業,共有1個劇場及1個電影院,劇場亦可作電影放映之用。多年來,在新光戲院上演的戲曲劇目多不勝數,為廣大觀眾提供了無盡的藝術享受。

東區

「油街實現」位於北角油街12號,前身為1908年建成的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由1幢主樓和兩幢附屬建築物組成,屬愛德華時期的「藝術與工藝」建築風格。建築物外牆以紅磚和粗灰泥建成,並有顯著的煙囪和水管。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建築物於2013年活化為推廣社區及社群藝術的空間──「油街實現」,其名字取地址油街12號的諧音,寓意新進藝術家由此出發,逐步實現藝術理想;至於英文名稱「Oi!」,則源自油街的英文名稱Oil Street,是呼籲大家發揮創意的行動號召。

「油街實現」於2022年5月完成擴展計劃,連結毗鄰逾3 0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新建的油街玻璃屋樓高兩層,提供舉辦展覽及公眾參與活動的場地。「油街實現」透過與不同機構及藝術工作者協作,舉辦多元化的計劃及節目,讓社群交流、發揮創意和想像,體驗及試驗藝術。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APO/zh_TW/web/apo/oi.html

東區

紅香爐峰位於北角寶馬山金督馳馬徑附近,高約230米,景色非常開揚,是觀賞維港兩岸景色和日落的勝地。

東區

筲箕灣東大街為香港其中一條著名的美食街,食肆、小食攤檔林立,美食種類繁多。無論是懷舊小食、創意菜式,還是異國佳餚,均能在東大街找到,令人垂涎三尺。

東區

蘇豪東位於西灣河鲤景灣,特色餐廳林立,大部分餐廳都面向維多利亞港,遊人可一邊欣賞怡人景緻,一邊享受佳餚,亦可到鄰近的西灣河海濱公園及鰂魚涌公園漫步。

東區

太古城中心位於太古城道,是港島區大型購物中心之一。商場樓高6層,匯聚超過170家各式各樣的商店和食肆,並設有戲院及室內溜冰場,吃喝玩樂,應有盡有,為遊人提供多元化的消閒購物體驗。

東區

太古煉糖廠於1884年在現時糖廠街一帶成立,自此,鰂魚涌逐漸發展成為香港的工業中心之一。

不過,由於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及其他因素影響,煉糖廠於1973結業,而位於糖廠街的工廈亦改建為商業用途。近年,不少時尚雅緻的酒吧、咖啡館及食肆於糖廠街開設,令該處的氣氛仿如中環蘭桂坊 ,故又有「小蘭桂坊」之稱。

位於糖廠街太古坊一座地下的「糖廠街市集」,包羅本地有機農產品、創意菜式和飲食潮流等,為大眾提供難忘的美食體驗。

東區

馬寶道小販攤檔位於北角糖水道至書局街,這一帶街道狹長,舊式樓宇林立,攤檔以售賣價格相宜的服飾及日用品為主,富有特色。

南區

數碼港位於數碼港道,是個創意數碼社區,區內有4座辦公室大樓、1間酒店、商場及海濱公園。

數碼港商場是一所購物消閒中心,設有電影院、食肆、各類生活時尚零售店舖及大型超級市場。遊人亦可到海濱公園散步或野餐。

南區

大學堂位於薄扶林道一個草木茂密的小山丘上,是一座糅合了都鐸、哥德及新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華麗建築。

大學堂約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原名為「杜格拉斯堡」。法國外方傳道會於1894年購入杜格拉斯堡後將它易名為「納匝肋修院」。其後,香港大學於1954年購入納匝肋修院,並自1956年起將大樓用作男生宿舍,名為「大學堂宿舍」。

大學堂外部於1995年列為古蹟。

南區

伯大尼修院位於薄扶林道,於1875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作為傳教士休養的地方。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築風格,主要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3部分組成。

伯大尼修院於1974年關閉,其後由政府接管,曾於1978至1997年期間租予香港大學使用。修院於2006年完成修復及改建工程後,成為了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的校舍。除教學設施外,現時的伯大尼校園還有兩個表演場地、展覽廳、小教堂和博物館。

伯大尼修院於2013年列為古蹟。

南區

位於薄扶林道的薄鳧林牧場,前身是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原名為「寶馬」(Braemar)。宿舍建於1887年,由主樓、傭工宿舍和車庫組成。

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自1987年起一直空置,後來在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進行活化,於2023年重新向公眾開放,並特意取了薄扶林的古名「薄鳧(音:扶)林」,為項目命名薄鳧林牧場,以凸顯其悠久的歷史。

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建築風格簡樸古典。主樓是一幢兩層高建築物,其下層樓層以特厚的花崗岩建成,牆上每隔一定距離便設有圓形窗戶作通風用途。這些花崗岩石牆成為基座,用以支撐上層。傭工宿舍及車庫為單層建築物,其中式金字屋頂以雙筒雙瓦鋪砌,為一大建築特色。

薄鳧林牧場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展覽、導賞團及工作坊,讓市民更深入了解薄扶林的社區、文化和歷史。

薄鳧林牧場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相關網站:
https://www.pokfulamfarm.org.hk/

南區

薄扶林郊野公園位於香港島西部,面積達270公頃,環抱著薄扶林水塘。薄扶林水塘於1863年建成,是香港島首個落成的水塘。

另外,全長50公里、共分8段的港島徑,當中第1、2段位於薄扶林郊野公園範圍內。該兩段港島徑景色怡人,沿太平山盧吉道及夏力道而行,薄扶林水塘、維港及港島南區景色盡收眼底,因此每逢假日,前來遊覽的人士絡繹不絕。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pfl/cou_vis_cou_pfl.html

南區

香港仔原為一個傳統的漁村,有不少漁民居於停泊在避風塘的漁船上。隨著傳統漁業式微,許多艇戶已遷到岸上居住。不過,港灣內仍然不時可見漁船穿梭往還,保留著漁港風貌。

遊人可在香港仔海濱公園欣賞香港仔港灣的景緻,或乘搭街渡往來鴨脷洲、赤柱和蒲台島,而附近的香港仔中心購物商場更是不可錯過的購物消閒好去處。

南區

香港仔避風塘一直以來都是漁民的避風港之一,大小不一的船隻不但在風暴襲港時到避風塘暫避,還會在農曆新年和傳統節日時,例如天后寶誕期間,於避風塘匯集。每年農曆五月端午節,這裏亦會舉行龍舟競渡。

南區

香港仔郊野公園位於香港島南部,佔地423公頃,是遠足郊遊的好去處。郊野公園大部分範圍在二次大戰時期遭受破壞,現在遊人欣賞到的自然美景是戰後植樹造林和自然再生的結果。

郊野公園內除設有多條郊遊徑外,亦有香港首個以樹木為主題的教育中心–「香港仔樹木廊」,設置各類以樹木為主題的展板、立體模型及電腦資訊台等,讓訪客對樹木有更深入的了解。

香港仔水塘位於香港仔郊野公園內,分為上水塘和下水塘兩部分,於1932年建成,圍繞着水塘是一片茂密的樹林,遊人可在水塘堤壩上,觀賞青翠山谷在四季的自然變化。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abe/cou_vis_cou_abe.html

南區

香港仔天后廟位於香港仔大道,由香港仔漁民於清朝咸豐元年 (1851年)集資興建。天后廟原處於海邊,因填海關係,現時該廟四周已成為繁囂的街道。

香港仔天后廟主祀天后。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 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香港仔天后廟採用二進三間式建築設計,其正殿廟脊有婦女形象的石灣陶塑,十分罕見。廟內保存了不少清朝文物,包括一個於清朝雍正4年(1726年)鑄造的古鐘,據說是漁民出海捕魚時撈獲而轉送該廟的。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有不少善信前往香港仔天后廟參拜。

香港仔天后廟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南區

「蒲窩」位於香港仔大道,前身是於1891年落成的舊香港仔警署。舊香港仔警署由3幢以紅磚蓋建的建築物組成,包括樓高  2層的主樓及2幢附屬建築物,是港島南區最早期設立的警署之一。舊香港仔警署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香港仔警署於1969年遷往黃竹坑道後,舊警署先後成為多個政府部門的辦事處。「蒲窩」於1995年遷入,為青少年提供活動場所,旨在建立百分百屬於年青人的空間。

南區

鴨脷洲洪聖古廟位於鴨脷洲洪聖街,廟宇主祀海神「洪聖」,亦有供奉其他神祇,包括關帝、太歲、文昌及觀音等。

有說洪聖是「南海之神」,為華南一帶的神祇。唐朝(618年 - 907年)時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宋代(960年 - 1279年)時更於「廣利王」前加號「洪聖」。從此,「洪聖廣利大王」成為南海神的封號。善信供奉洪聖以求舟楫安全,風調雨順。

鴨脷洲一向為漁民社區,以往村民以造船、捕魚及海運為生。相信因為他們認為洪聖屢次拯救居民,立廟酬謝神恩,並祈求該區風調雨順、漁獲豐收。廟內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清代石灣陶塑和清朝乾隆38年(1773年)鑄造的古鐘等,因此估計廟宇於該年建成。鴨脷洲洪聖古廟於2014年列為古蹟。

洪聖廟是少數仍然保留原有臨海而建風水布局的廟宇。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誕是鴨脷洲社區其中一個大型的年度盛事,不少海陸居民前來參拜,香火鼎盛。

南區

鴨脷洲風之塔公園位於鴨脷洲利枝道,佔地2.62公頃。除設有「風之塔」觀景台及展覽廊外,公園還有1個可容納300名觀眾的多用途廣場、1個高架觀景台,及多個讓遊人欣賞香港仔避風塘風景的休憩處。

離鴨脷洲風之塔公園不遠處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水月宮,是供奉觀音的廟宇。觀音源自印度,本為男相,傳入中國後漸轉化為端莊慈祥的女性。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也是救渡眾生的菩薩,因此又稱「觀世音菩薩」。

鴨脷洲水月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南區

黃竹坑大王爺廟位於黃竹坑南朗山道與香葉道交界,由政府於1982年撥地重建。據說,該地是大王爺神像被發現之處。

黃竹坑大王爺廟擁有白牆金瓦,用三合土建成,外牆鑲有善信奉獻的瓷畫,建築形式較為現代化。正堂供奉高約2公呎的大王爺坐像,而當年撈獲的神像仍放在神龕之內。

南區

海洋公園位於香港仔黃竹坑道,佔地超過915 000平方米。公園分為「海濱樂園」及「高峰樂園」兩大景區,為遊客提供多元化的海洋主題景點和刺激機動遊戲,是一個深受歡迎的教育主題公園。

「海濱樂園」的主要設施包括擁有超過400個品種、5 000條珍貴魚類的水族館「海洋奇觀」,以及可一睹國寶大熊貓「盈盈」和「樂樂」風采的「大熊貓之旅」等。在「高峰樂園」,旅客可在「冰極天地」感受南北極的寒冷天氣,亦可到「動感天地」體驗刺激的機動遊戲。

海洋公園主要以「登山纜車」和「海洋列車」連接「海濱樂園」及「高峰樂園」兩大景區。「登山纜車」沿著全長1.5公里的架空電纜運行,旅客可以沿途欣賞港島南區以及附近海域的遼闊景緻。「海洋列車」是以探索潛水艇為設計主題的列車,車內的多媒體影片帶乘客展開深海歷程。

於2021年9月開幕的海洋公園水上樂園,設有5個各具特色的主題區域,共27個室內和室外設施。水上樂園建築構思、設計和細節均以保護環境為大前提,鼓勵遊人珍惜自然環境。

相關網站:

海洋公園
https://www.oceanpark.com.hk/tc

海洋公園水上樂園
https://waterworld.oceanpark.com.hk/tc/

南區

南區文學徑為紀念5位著名中國近代文學家,包括張愛玲、胡適、蔡元培、蕭紅及許地山而設立,參考了他們在南區走過的足跡,於區內5個相關地點建設了紀念地標,讓市民以新角度欣賞文學。

5個文學徑地標分別為:

紀念張愛玲的「香港之旅」(位於淺水灣花園,接連淺水灣道及海灘道的通道)

紀念胡適的「井字遊戲」(位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對面行人路)

紀念蔡元培的「漫步過去」(位於香港仔海傍道近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入口)

紀念蕭紅的「飛鳥三十一」(位於淺水灣泳灘)

紀念許地山的「」(位於域多利道/金粟街休憩處內)

南區

深水灣是位於香港島南部的海灣,海灣內的深水灣泳灘是香港著名的公眾泳灘之一,而泳灘對出海域則是衝浪和風帆活動的熱門地點。

南區

淺水灣位於香港島南部,是香港著名的旅遊點,也是低密度住宅區。灣內的淺水灣泳灘呈彎月形,灘床寬闊且水清沙幼,甚受遊人歡迎。

淺水灣泳灘附近也有很多值得一遊的地方,包括位於泳灘東面,富有傳統中國建築特色的香港拯溺總會訓練總部,以及矗立著媽祖娘娘和觀音菩薩兩座神像的鎮海樓公園。此外,泳灘後方的商場the pulse有多間坐擁醉人海景的餐廳,在商場購物時,您亦可透過玻璃幕牆欣賞淺水灣優美的景色。

離開泳灘,橫過淺水灣道,遊人便可到訪影灣園。影灣園坐落於1920年建成的淺水灣酒店舊址,酒店於1980年代拆卸後重建成現時的豪華住宅。遊人可到影灣園內的歷史珍藏館欣賞珍貴的相片及藝術品,重溫淺水灣酒店的光輝歲月,亦可悠然地在商場內的餐廳用膳。

南區

大潭郊野公園位於港島東部,由北面的渣甸山,伸延至南面的孖崗山一帶山嶺,以赤柱峽道為界;西達黃泥涌峽,東臨大潭道。公園佔地1 315公頃,約為香港島面積的五分之一。

大潭水塘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水塘的步道寬闊易行,沿途風景美麗,林木茂盛。而環繞紫羅蘭山、孖崗山及老虎山的山徑則較崎嶇。另外亦有著名的金督馳馬徑,貫通黃泥涌峽及柏架山道。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tt/cou_vis_cou_tt.html

南區

石澳郊野公園位於香港島東南部,佔地701公頃,北起砵甸乍山及歌連臣山一帶的連綿山嶺,經雲枕山及打爛埕頂山(龍脊),南至鶴咀山。

郊野公園內有3條主要的行山徑,包括港島徑第7段 - 大潭道至土地灣、港島徑第8段 - 土地灣至大浪灣,以及砵甸乍山郊遊徑 - 石澳馬塘坳至歌連臣角道。各行山徑沿途風景優美,可遙望赤柱、大潭、石澳和離島,更可飽覽大潭灣和清水灣半島的山光水色。當中,港島徑第8段所覆蓋的龍脊於2004年獲《時代週刊》選為「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so/cou_vis_cou_so.html

南區

赤柱天后古廟位於赤柱大街,於1767年建成。該廟經歷多次重建,現時的建築物於2002年落成。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誕,不少善信前往赤柱天后古廟參拜。

南區

赤柱廣場位於赤柱佳美道,包括一座大型購物中心,以及接壤海旁走廊的露天廣場,亦鄰近富有歷史價值的美利樓。

美利樓原位於中環現時中銀大廈的位置,於1846年建成,大樓的設計饒富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風格,曾先後用作駐港英軍軍營和政府部門的辦事處。及後美利樓的結構出現問題,加上社會對中區土地需求殷切,大樓於1982年拆卸,並將拆卸下來的3 000多件組件編上號碼,在1998年移遷至赤柱廣場組合重建。雖然因拆卸時遺失了部分組件如原來用作通風的煙囪,並以其他類似的建築物的組件代替,美利樓仍能大致保留原來的面貌,是赤柱的地標之一。

南區

卜公碼頭原位於中環,碼頭於1993年因中區填海計劃而拆卸,只保留碼頭的鋼鐵上蓋,並安放在黃大仙摩士4號公園。政府在2005年按照原有樣式在赤柱美利樓海旁碼頭將鋼鐵上蓋組合重建,成為赤柱卜公碼頭。遊客可於此乘坐往來蒲台島的街渡渡輪。

赤柱卜公碼頭的上蓋與鄰近美利樓的建築風格及歷史價值相近,重建後回復作碼頭用途,既顯示其文物價值,亦與周圍環境渾成一體。

遊畢赤柱卜公碼頭後,不妨在鄰近的美利樓用餐或到赤柱海濱長廊欣賞醉人的黃昏景色。

南區

赤柱大街是近赤柱海旁的一條街道,也有「酒吧街」之稱。

赤柱大街聚集了多國特色食肆,各具風情。無論是與三五知己在露天茶座享受歡樂時光,或是在優美的海景襯托下享用豐富大餐,這兒都有不少稱心選擇,浪漫寫意。

南區

赤柱位於香港島南部,除了擁有優美的海灘外,赤柱新街及赤柱市場道一帶的市集亦是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的旅遊點。這裏有各式商舖及攤檔,售賣服裝、紀念品、手工藝品及藝術品擺設等。

南區

舊赤柱警署位於赤柱村道,建於1859年,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警署。警署於1984列為古蹟。

舊赤柱警署樓高兩層,建造簡樸。建築物正面外牆飾有柱廊,具古典建築風格。現時,建築物內仍然保留原有槍房的磚砌圓拱形天花和壁爐。

南區

八間屋位於赤柱灣東側,臨海而建,是一組具特色的建築群。

1930年代,政府為加強海岸防衛,於黃麻角收地興築黃麻角砲台,故於赤柱灣東側興建8幢相連排屋,以安置受影響之8戶居民。八間屋由紅磚疊砌而成,大門統一地漆上綠色,加上傳統的尖頂瓦面,甚有建築特色。

八間屋其中7間於2011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1間於2012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目前仍有居民居於八間屋內,故遊覽時注意勿擅闖私人範圍,以免造成滋擾。

南區

香港懲教博物館位於赤柱東頭灣道。博物館樓高2層,設有10間展覽室,1座模擬絞刑台和2間模擬囚室,展出超過600件藏品,介紹香港懲教制度的歷史和演變。

博物館亦設有社區教育體驗館,以「家‧國‧懲」為主題介紹懲教署與國家及香港的關係,以及懲教署推行的一系列青少年教育項目。遊人亦可從社區教育體驗館外的觀景平台飽覽大潭灣的海光山色

相關網站︰
https://www.csd.gov.hk/emuseum/index_tc.html#ad-image-1

南區

政府於1933年把赤柱軍人墳場遷至赤柱黃麻角道現址。

墳場內的墳墓可分為3大類:1841年至1870年間的舊警衛部隊的墓地、日治時期(1941年 - 1945年)的拘留犯墓地,以及戰後的英聯邦戰爭陣亡者墓地。墳場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赤柱軍人墳場綠草油油,環境恬靜閒適,是昔日為保護香港而犧牲的軍人長眠之地,故遊覽時須保持安靜。

灣仔區

銅鑼灣天后廟位於天后廟道,主祀天后。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銅鑼灣天后廟的建廟年份已難考證,廟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口古鐘,鐘上銘文所刻的年份是清朝乾隆12年(1747年)。另外,正門門額「天后古廟」的題字和兩旁的門聯,以及廟內的牌匾、香爐、石案等文物,都是由清代保存至今。廟宇屬兩進式建築,兩側建有偏殿。廟宇的屋脊裝飾華麗,廟內裝飾和對聯所採用的剪瓷工藝,在香港甚為罕見。

銅鑼灣天后廟於1982年列為古蹟。

灣仔區

大坑蓮花宮位處蓮花街,約建於清朝同治2年(1863年),主祀觀音。

觀音源自印度,本為男相,傳入中國後漸轉化為端莊慈祥的女性。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也是救渡眾生的菩薩,因此又稱「觀世音菩薩」。

相傳觀音曾於大坑蓮花宮內的蓮花石上顯聖,為了紀念聖蹟,村民立廟奉祀。蓮花宮的建築獨特,設有重檐攢尖頂的前殿呈八角形,與長方形正殿(後殿)之間沒有天井。廟宇正立面的中央設有拱形開口和欄杆,通往該廟宇的入口階梯則設於前殿左右兩側,與其他正門設在正立面中央的傳統中式廟宇有所不同。

每逢觀音誕,均有眾多善信前往大坑蓮花宮參拜。至於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即觀音菩薩開金庫,借錢於民,更有不少善信慕名前來向觀音借庫,祈求財運亨通。

大坑蓮花宮於2014年列為古蹟。

灣仔區

大坑火龍文化館位於大坑書館街,原址是於1909年創立的「孔聖義學」,後於二戰時期被嚴重破壞,在戰後獲區內居民捐助作原址重建。新建築物於1949年落成,曾由不同團體繼續作學校或教育用途,直至2010年開始空置。其後建築物透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並於2022年正式開幕。

文化館內地面層設有展覽館,以投影技術及互動形式展示舞火龍活動、歷史和工藝,以及大坑客家村的演變。一樓及二樓設有主題餐廳,提供具客家菜特色的餐飲服務;二樓亦設有多用途空間,以供舉辦不同活動,包括教學工作坊、講座、小型展覽等。

建築物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相關網站:
https://www.firedragon.org.hk/

灣仔區

維多利亞公園位於銅鑼灣興發街,佔地約19公頃。園內設有多種運動設施,包括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及游泳池場館等;公園的中央草坪是市民野餐和享受休閒時光的好去處。此外,維多利亞公園也是香港最大型年宵市場的舉辦場地。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vp/index.html

灣仔區

虎豹別墅及花園位於大坑道,是胡文虎先生於1936年興建,並依據自己及弟弟的名字文虎、文豹命名。別墅採中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是香港同類建築中少數仍然保存的項目之一。

從前毗鄰虎豹別墅的萬金油花園,亦於1936年建成並開放予公眾遊覽。不過,萬金油花園已於1990年代拆卸重建發展,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幸而花園內一系列精選文物和雕像已經復修並安裝在虎豹別墅及其花園內。

虎豹別墅建築群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灣仔區

怡和午炮位於銅鑼灣告士打道海旁,每日正午都會在專人操作下鳴放禮炮一響,以作報時。鳴放午炮傳統迄今有逾百年歷史。另外,每年除夕最後1分鐘,亦會加放「子夜鳴炮」。

灣仔區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設於銅鑼灣禮頓道的保良局總部內。博物館蒐集、編整、保護和復修保良局的文物檔案,並設有展覽和導賞團,讓大眾探索保良局自1878年成立以來的歷史與發展。

灣仔區

香港大球場位於掃桿埔東院道,前稱政府大球場。香港大球場設施完備,各類體育、表演盛事,以及社區和宗教活動經常在此舉行。當中,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更吸引不少球迷專程來港參觀比賽。

灣仔區

堅拿道天橋俗稱鵝頸橋,而位於堅拿道西與軒尼詩道交界的堅拿道天橋橋底位置,則以香港民間習俗「打小人」聞名。

據說「打小人」能驅走身邊不如意之事,轉行好運。「打小人」有不同做法,「打小人」檔檔主大多會先詢問顧客姓名和「打小人」的目的並寫於「小人紙」上,然後將「小人紙」放在磚頭上,一邊唸唸有詞一邊以舊鞋拍打。人們亦會於驚蟄「祭白虎」,檔主會用肥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以封其口,從而減少口舌之災。

鵝頸橋橋底是香港著名的「打小人」地點,聚集了不少「打小人」攤檔,每年3月驚蟄時節場面特別熱鬧。

灣仔區

跑馬地馬場於1845年落成,是香港最早期的大型建築之一,而香港第一次有紀錄的賽馬賽事亦在此舉行。

跑馬地馬場每年都會舉辦不同的精彩賽事,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前來觀賞。遊人更可順道參觀毗鄰的香港賽馬博物館,了解香港賽馬百多年的歷史和軼事。

灣仔區

景賢里原名「禧廬」,位於半山司徒拔道,約建於1937年,於1978年易名為「景賢里」。

景賢里大宅具豐富而細緻的中式建築特色,主樓及兩翼的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頂,飾有中國建築特有的屋面裝飾物,而主樓及副樓的外牆均以上乘的清水紅磚築砌。室內的地面鋪有雲石地磚、木地板,以及由嵌花馬賽克砌成的圖案。樓房各面的窗戶皆為中國圖案的鐵製格條和花崗石窗套。主樓各層正廳的大空間採用井格式樑系,地下的西側圓廳則為同心圓放射狀樑系,仿似宮殿式的藻井天花。至於結構、用料和設計上,建築物則糅合了西方建築風格,如以鋼筋混凝土代替傳統的木結構屋頂構件。

這幢具中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優秀建築物,除了是吸引眾多遊人前來拍照的熱門景點之外,多部國際知名電影和本地電視劇亦曾在此取景。建於港島半山的景賢里亦標誌著高尚住宅區開始在半山區成形的香港早期歷史。

景賢里於2008年列為古蹟。大宅連同花園其後轉為政府擁有,以進行修復及活化再用。復修工程於2010年完成後,曾數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景賢里已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日後將活化為「景賢里‧養生殿 - 基於普洱茶、中醫藥」的健康生活地標及學習中心。在完成活化計劃前,遊人仍可沿司徒拔道欣賞建築物的外貌。

相關網站:

「景賢里.養生殿 - 基於普洱茶、中醫藥」
https://www.heritage.gov.hk/tc/revitalisation-scheme/batch-vi-of-revitalisation-scheme/selection-result/king-yin-lei/index.html

活動及推廣
https://www.heritage.gov.hk/tc/about-us/events-and-promotions/index.html

灣仔區

和昌大押連同旁邊3幢位於灣仔莊士敦道的唐樓,是現時少見的4幢相連陽臺長廊式樓宇,樓宇的部分建築估計早於1888年興建。建築物結合中西建築特色,樓底高,設有採光井,通往陽臺處裝有法式大窗,行人路為騎樓底覆蓋。

建築物於2008年完成保育及翻新工程,成為一所集展覽及休閒娛樂的地標,而外牆「和昌大押」4字保留至今清晰可見。

和昌大押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灣仔區

灣仔洪聖古廟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相信在1847年前建成。該廟建基於巨石,依山而築,是一座建築簡單的古廟。過去在古廟可以望見海灣,但經歷超過1個世紀的多項填海工程後,古廟現已被各式樓宇包圍。

有說洪聖是「南海之神」,為華南一帶的神祇。唐朝(618年 - 907年)時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宋代(960年 - 1279年)時更於「廣利王」前加號「洪聖」。從此,「洪聖廣利大王」成為南海神的封號。善信供奉洪聖以求舟楫安全,風調雨順。

除了主祀洪聖之外,古廟亦供奉望海觀音、包公等神祇。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觀音誕,均有不少信眾前往古廟祈福。灣仔洪聖古廟於2010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灣仔區

外觀雄偉獨特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座落於灣仔博覽道,於1988年啟用。隨着使用率不斷上升和因應展覽商對展覽場地空間的需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曾經進行多次擴建工程。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國際會議及展覽場地,總面積達306 000平方米,設有6個展覽廳、2個多功能廳、2間演講廳、52個會議室以及多間餐廳等。

灣仔區

金紫荊廣場位於博覽道東,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接壤,廣場放置了「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即「金紫荊」)。金紫荊雕塑是中央人民政府送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賀禮,慶祝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

金紫荊廣場每日上午8時會舉行升旗儀式,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前來觀看。而每年的國慶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廣場舉行的升旗儀式,更配以警察樂隊演奏國歌,並由紀律部隊組成的儀仗隊、政府船隊和直升機,在陸上、海上和空中作出敬禮。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西北面廣場放置了「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柱身刻有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親題的碑名,與金紫荊雕塑相互輝映。

灣仔區

藍屋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建於1920年代,是樓高4層,擁有寬闊露台、上居下舖的戰前樓宇。

政府於1990年代進行修葺時,將整座樓宇的外牆都髹上藍色,藍屋因而得名。藍屋連同鄰近兩棟唐樓組成建築群,並於2017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其「留屋留人」的保育活化概念備受肯定。

經活化後的建築群除了保留原本住宅的用途,為舊居民提供妥善的居住安排,更引入新租戶住客,並增設「香港故事館」,不時舉行工作坊、社區導賞等社區文化活動,促進社區交流。

藍屋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灣仔區

灣仔玉虛宮又稱北帝廟,位於隆安街,主祀北帝,於清朝同治2年(1863年)建成。廟宇主體建築是兩進三開結構,中間為香亭,兩側各建有偏殿。主體建築造工精細,正脊及墀頭飾以造工精巧的石灣陶塑,而供奉於香亭的北帝銅像則鑄於明朝萬曆31年(1603年)。

北帝又稱「真武大帝」及「玄天上帝」等,有指祭祀北帝可求壽,能息水患和保舟楫安全。也有指北帝曾成功蕩平群魔,被封玉虛師相,玄天上帝。民間敬佩北帝英勇行為,因此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均有眾多善信前往玉虛宮參拜。

灣仔玉虛宮於2019年列為古蹟。

灣仔區

警隊博物館位於甘道,原址為灣仔峽警署。

警隊博物館在2020年中展開活化計劃,並於2022年9月以全新面貌與公眾再次見面。活化後的博物館設有四個展覽廳:歷史展覽廳、專題展覽廳、嚴重罪案展覽廳及三合會展覽廳,亦同時增添了科技互動和有趣的元素,例如視頻及數碼相片、語音導賞功能等,以助訪客更加了解香港警隊歷史發展及日常工作。此外,博物館提供由退休警務及文職人員擔任的義務導賞服務,為訪客帶來更豐富精彩的體驗。

相關網站:
https://www.police.gov.hk/museum/tc/index.html

灣仔區

司徒拔道觀景臺位於半山司徒拔道,是觀賞灣仔區景色的理想位置,區內著名建築物,例如跑馬地馬場中環廣場及合和中心等,均盡入眼簾。遊人在這裏亦可遠眺維多利亞海港及九龍半島。晚上遊覽觀景臺,山下萬家燈火,璀璨閃爍的景象與日間截然不同,同樣令人神往。

灣仔區

中環廣場矗立於灣仔港灣道,高374米,共有78層。

中環廣場頂部裝有設計獨特,名為「麗光時計TM」的報時系統。「麗光時計TM」上的4組大型霓虹光管顏色,會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標準時間而轉換,準確顯示時間。當4組霓虹光管顯示相同顔色,即代表完整1小時,之後每隔15分鐘,由上而下的燈色會逐一被代表下一小時的顏色取代。

灣仔區

姻緣石屹立於灣仔寶雲道的山坡上,狀似一枝石筆斜插在石座上。

相傳善信若用繩子把酒瓶掛在姻緣石旁的一棵樹上,所祈求的願望便會實現。每逢農曆初六、十六及二十六,均有不少男女來到姻緣石,焚燒香燭,誠心參拜,祈求天賜良緣。

遊人在參拜之餘,亦可以在姻緣石俯瞰山下美景。 跑馬地馬場中環廣場、合和中心及區內其他著名建築物均盡入眼簾。

灣仔區

香港演藝學院座落於灣仔告士打道,於1984年成立,提供學士課程與實踐為本的碩士課程,專業範疇包括中國戲曲、舞蹈、戲劇、電影與電視、音樂與舞台及製作藝術。

香港演藝學院亦是香港的主要表演場地之一,經常舉行各類型藝術展覽和上演精彩節目。

灣仔區

天橋畫廊位於灣仔軒尼詩道與皇后大道東交界的行人天橋,天橋柱上的特色貼紙包括了20 000多名市民的指印,拼貼出稱為「灣仔五十景」的50個灣仔最具代表性的新舊景觀。

灣仔區

渣甸坊位處銅鑼灣心臟地帶,是一個露天市集,這的小攤檔售賣價錢大眾化的衣飾和生活雜貨。

灣仔區

銅鑼灣區內大型購物商場和百貨公司星羅棋布,其中包括利園、希慎廣場、時代廣場、皇室堡、Fashion Walk及香港崇光百貨等,售賣各式各樣的潮流服飾和時尚精品。除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區內美饌包羅萬有,讓遊人可同時享受消閒購物和品嚐美食的樂趣。

灣仔區

市民及遊客若想親身體驗香港露天攤檔的熱鬧景況,一定不能錯過灣仔太原街和交加街。該處有眾多小販攤檔,售賣各式各樣的乾貨、衣物和日用品,價格大眾化。

九龍城區

位於九龍塘律倫街的省善真堂創辦於1952年,堂內設有三清殿、觀音殿、元辰殿、文殊殿及文昌殿等。此外,堂內的園林景色、花圃樹木甚具規模,是欣賞園林景色的好地方。

九龍城區

香港浸會大學位於九龍塘窩打老道,前身為始創於1956年的香港浸會學院,學院於1994年獲得正名,成為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的大學會堂(前稱大專會堂)於1978年啟用,由於當時香港缺乏藝術表演場地,大學會堂成為其中一個熱門表演場地。許多享譽國際及本地不同類別的藝術表演者或團體,都曾在大學會堂演出。大學會堂的建築設計獨特,正門的寬敞階梯更是會堂的獨特標記。

相關網站:
http://www.hkbu.edu.hk/tch/main/index.jsp

九龍城區

九龍寨城公園位於九龍城東正道,原址為九龍寨城,是香港最具歷史意義的地點之一。

九龍寨城位於當年九龍半島東北角,位置曾具戰略性價值,因此清朝朝廷於1847年在此修建九龍寨城,以加強海防。城牆以花崗石構築,有6座瞭望台和4道城門。寨城衙門,原為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是一座三進兩院式青磚建築,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不過,城牆在日治期間遭拆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多層樓宇在寨城內興建,由於缺乏監管,該處漸漸成為罪惡的溫床。

1994年,政府完成清拆寨城,並於原址興建公園。清拆期間,發掘出兩塊原屬寨城南門、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的花岡岩匾額,因此將公園命名為「九龍寨城公園」,而寨城衙門亦予以保留復修。

九龍寨城公園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藍本,園內亭台樓閣,水木清華,盡是玲瓏秀麗的景緻。公園佔地31 000平方米,以修復的前九龍寨城衙門為中心,令昔日寨城風貌重現眼前。衙門內設有展覽,介紹寨城的歷史和公園的興建過程,並陳列一些在寨城範圍掘出的文物。遊人既可享受遊園之樂,欣賞怡人的景緻,亦可發思古之幽情。

九龍寨城南門遺蹟及前九龍寨城衙門於1996年列為古蹟。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kwcp/index.html

九龍城區

石屋家園位於九龍聯合道,前身是昔日侯王廟新村31-35號舊民居,相信約於1945年至1949年間建成。樓高兩層的一列5間石屋,牆身主要用花崗石築砌,而屋頂是人字木結構瓦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石屋附近一帶成為寮屋區,這片寮屋區被稱為侯王廟新村、荔枝園和何家園。到了1950年代,寮屋區內開設了不少片場。自各個片場遷出後,部分石屋在1970年代開始轉作工場用途,當中,墓碑廠「藍恩記」的招牌仍保留至今。

侯王廟新村於2001年清拆,31-35號舊民居成為村內僅存的建築物。舊民居於2015年活化為石屋家園,是一所以懷舊冰室為主題的餐廳,並設有文物探知中心和旅遊資訊中心,提供餐飲、展覽、導賞及訓練課程。

侯王廟新村31-35號舊民居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九龍城區

由九龍城聯合道、賈炳達道和太子道西環繞著的十數條街道上,各式食店林立,除了廣東和其他中國菜系美食之外,更有多不勝數的泰國、越南、日本和歐洲菜館,以及甜品店、特色咖啡店等,當中尤以泰國菜館和火鍋店為數最多,為該處贏得「食城」的美譽,是美食愛好者和遊人尋覓美食饗宴的好地方。

九龍城區

九龍仔公園位於九龍城延文禮士道,佔地近12公頃,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

公園內最具特色的是洋紫荊園,種有約120棵洋紫荊樹。每逢花期,園內開遍洋紫荊花,奼紫嫣紅,吸引不少愛花之人前來欣賞。(紫荊園於2022年6月起暫停開放直至另行通知,以便進行重建九龍仔泳池的相關工程。)公園的其他主要設施包括天然草地足球場、硬地7人足球場、人造草地足球場、籃球場、滾軸溜冰場、緩跑徑、長者健身園地、兒童遊樂場、狗公園、運動場和游泳池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ktsp/index.html

九龍城區

宋王臺花園位於宋王臺道及馬頭涌道交界,是九龍城區內極具歷史意義的地標。

相傳南宋(1127年 - 1279年)末年最後兩位皇帝(宋帝罡和宋帝昺)被元兵追迫而南遷,曾駐驛於九龍城。後來,人們為紀念此事蹟,於海邊一個名為「聖山」的小丘上的巨石刻上「宋王臺」3字。

1950年代,政府因為要擴建啟德香港國際機場,將「聖山」夷平,而刻有「宋王臺」3字的巨石被切割成四邊形後得以保存。其後政府在「聖山」附近闢建宋王臺花園,並將巨石遷至花園展示。

九龍城區

啟德郵輪碼頭位於昔日啟德香港國際機場跑道末端,是香港重要旅遊基建之一。碼頭設有兩個泊位,可同時容納兩艘總噸位達 220 000噸的大型郵輪。

郵輪碼頭大樓樓高3層,設有碼頭、旅客清關設施及商業區,其獨特的設計讓它成為維多利亞港內的地標。至於設於大樓天台、面積約23 000平方米的啟德郵輪碼頭公園,是香港大型公共天台花園之一,亦是欣賞維港景色的理想地點。

九龍城區

位於土瓜灣馬頭角道的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通常稱為「牛棚」),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屠宰場。檢疫站建於1908年,一直用作屠房及牲畜檢疫中心,至1999年年中上水屠房啟用後關閉。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牛棚前方用地於2001年翻新及改建為牛棚藝術村,以重置北角油街藝術村的本地藝術家。而後方用地則活化及發展成為牛棚藝術公園,於2019年啟用。

牛棚藝術村設有短期租用單位及露天空地供獨立藝術家或藝術團體租用,藝術村不時舉行各種藝術活動,例如展覽及工作坊等。藝術村不僅有濃厚的藝術氣息,其瓦頂紅磚的建築風格,以及昔日給牛隻喝水的水泥槽、繫綁牛隻的鐵環等,亦吸引不少遊人到訪拍照。

牛棚藝術公園以文化和藝術為設計主題,除了原址保留昔日牲口餵飼槽、飲水池等元素外,亦加入新穎設計,例如以金屬片切割的方式在鐵欄上呈現牛、豬等牲畜的剪影,以及避雨亭參考了牛房雙層瓦頂的特色概念並呈現樹影婆娑的效果等。遊人在公園可窺見從前為市民提供衛生和安全鮮肉的牲畜檢疫站的風貌。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cdap/index.html

九龍城區

海心公園位於土瓜灣旭日街,此處原是名為「海心島」的小島,在大型填海工程後建為公園。

海心公園內的「海心石」及「魚尾石」是著名的地標,據説情侶們拜過「海心石」後,便會帶來美好姻緣。另外,臨海而建的「海心亭」更是觀賞日落景緻的理想地點。

海心公園的擴建部分於2023年4月起開放予公眾使用。擴建部分佔地約1.3公頃,設有景色優美的海濱長廊及健身園地、涼亭及草坪、兒童遊樂場、兒童單車場等一系列康體設施,以滿足不同年齡的市民的需要。

九龍城區

高山劇場建於紅磡高山道公園內,是一個「公園裡的劇場」,於1983年啟用,除了適合舉行社區活動外,亦是粵劇演出的主要場地。

為進一步加強高山劇場作為粵劇專用場地的功能,樓高5層的高山劇場新翼於2014年開幕。新翼的設計針對粵劇演出的需求,主要設施包括1個有近600個座位的演藝廳、展覽廳、活動室、排演室及排唱室等,為粵劇表演團體、其他藝團和社區團體提供理想的表演場地。

九龍城區

紅磡崇潔街由一條寂寂無聞的小巷,漸漸發展成為街知巷聞的美食街,食客在這裏可品嚐到各種中外美食。

九龍城區

紅磡觀音廟位於差館里,建於清朝同治12年(1873年),是兩進一院三間式的廟宇建築,兩進築有人字瓦頂,中庭則蓋以歇山式瓦頂,主脊飾有造工精巧的灰塑及石灣陶瓷,是香港著名的觀音廟之一。

觀音源自印度,本為男相,傳入中國後漸轉化為端莊慈祥的女性。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也是救渡眾生的菩薩,因此又稱「觀世音菩薩」。

每逢觀音誕,均有眾多善信前往紅磡觀音廟參拜。至於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即觀音菩薩開金庫,借錢於民,不少善信慕名前來向觀音借庫,祈求財運亨通。紅磡觀音廟香火鼎盛,亦與一段傳聞有關。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磡區曾受轟炸,鄰近樓宇幾乎夷為平地,惟獨觀音廟屹立不倒,善信均認為是觀音菩薩顯靈庇佑的緣故。

紅磡觀音廟於2010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九龍城區

黃埔美食坊是紅磡黃埔天地的其中一個主題商場,雲集了多家供應各種美食的馳名食肆,遊人在這裡定可大快朵頤。

九龍城區

黃埔天地位於紅磡黃埔花園,其郵輪建築設計是該區的地標。黃埔天地由多個主題商場組成,匯聚各類商品、環球美食及娛樂設施,是九龍城區大型購物娛樂中心之一。

九龍城區

紅磡海濱花園鄰近紅磡碼頭,連接尖沙咀海濱花園(延伸部分)。這段海濱長廊接通了尖沙咀及紅磡兩處海濱,遊人通過這段海濱長廊後,經梳士巴利道的行人天橋,便可以直達尖沙咀海濱花園及星光大道,沿途欣賞維多利亞港的優美景色。

觀塘區

牛池灣三山國王廟位於坪石邨。廟宇紅牆綠瓦,屋頂有陶瓷像,廟前石額刻有「三山國王」四字。該廟的初建年份已不可考,按其屋頂脊檁的刻字估計這座廟宇在1911年重建。

三山國王信仰源自廣東潮州,三山即位於潮州的獨山、明山和巾山。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一個說法是宋太祖趙匡胤得獨山、明山和巾山的三位山神幫助,成功擊退敵人,於是封三位山神為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廟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觀塘區

九龍灣公園位於啟禮道,毗鄰麗晶花園。公園有一個設計新穎的單車場,內設1條不銹鋼單車橋和初學者練習區,是練習踏單車的理想場地。

九龍灣公園的其他設施包括人造草地足球場、天然草地足球場暨欖球場、兒童遊樂場、太極園及卵石徑。

觀塘區

啟業運動場位於九龍灣啟業邨,是香港少有的有蓋街頭籃球場。

啟業運動場在2019年完成翻新工程。運動場的新設計注入了不少特色元素,除了將場地劃分不同的界線區域,包括羽毛球場、籃球場,亦加入不少設施,例如在牆上加設不同高度投籃架,創作出「啟業穿三針」射籃挑戰區,球場四周亦佈滿了勵志句子為運動人士加油打氣。另外亦增設1個3人足球場、緩跑徑、兒童及健身遊樂區,適合不同的運動愛好者使用。

觀塘區

佐敦谷公園位於觀塘新清水灣道,原址為佐敦谷堆填區。公園佔地約6公頃,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是觀塘區最大的公園。公園內最具特色的設施,是具國際水平、適合舉行賽事的遙控模型賽車場。另外,廣闊的中央草坪更是一家大小休閒玩樂的熱門地點。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jvp/index.html

觀塘區

MegaBox位於九龍灣宏照道,是集購物,飲食,娛樂於一身的大型商場,面積達110萬平方呎。商戶包括家居佈置及用品、百貨、兒童用品、電器及電子產品等,亦有多間各地佳餚食肆、符合國際賽事標準的溜冰場、電影院及兒童室內遊樂場,是家庭及遊人的消閒熱點。

觀塘區

零碳天地位於常悅道,是香港第一幢零碳建築,由建造業議會與政府合作發展,透過先進的生態建築設計和技術,推廣對低碳生活的認知。零碳天地不但提供平台讓業界交流低碳或零碳建築設計和技術,亦提供導賞團及舉辦各類型教育項目,加深市民對零碳天地各項特色設計和低碳生活模式的認知。

觀塘區

德福廣場是毗鄰九龍灣港鐵站的大型商場,廣場內百業齊備,包括電影院、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銀行、各式美食餐廳、時裝及其他種類零售店舖,廣場亦經常舉行各類大小型表演節目。

觀塘區

觀塘市中心有多個休憩公園,當中,月華街遊樂場和位於牛頭角道的雅麗道花園分別鄰近觀塘港鐵站和牛頭角港鐵站。共分兩期的康寧道公園設有兒童遊戲設施、網球場及足球場,以及中國庭園式設計的公園。另外,距離牛頭角港鐵站不遠的功樂道兒童遊樂場則設有單車場。

觀塘區

裕民坊位於協和街,是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中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

裕民坊提供與別不同的消閒、娛樂和飲食體驗。商場內特別設置了「裕民里」及「裕民市集」,讓昔日裕民坊一帶的小店及商販回遷復業。「裕民里」更設有「打卡互動AR長廊」,AR長廊以昔日觀塘場景為背景,配以特色剪影和AR效果,讓遊人回味觀塘的獨特社區文化。

觀塘區

apm位於觀塘道,接連觀塘港鐵站及觀塘市中心,面積逾600 000平方呎,是區內大型購物商場之一。

apm的名字由「am」和「pm」兩個字組成,表達商場突破一般經營常規的手法。商場引入嶄新夜行零售概念,延長了商場的營業時間,讓顧客不受時間束縛,盡情享受消閒購物樂趣。

觀塘區

觀塘海濱花園位於觀塘繞道旁,前身為觀塘公眾貨物裝卸區。花園整體面積約4公頃。

花園有長約1公里的海濱步道,讓遊人近距離欣賞啟德郵輪碼頭和跑道公園、遠眺港島東的璀璨夜景,以及遊覽維多利亞港和鯉魚門風光。

園內的模擬起重機塔樓,以及設計意念來自廢紙回收業的廢紙束藝術裝置,可喚起遊人對昔日裝卸區的點點回憶。另外,花園亦設有音樂噴泉和互動嬉水區。音樂噴泉於表演時段會結合多首名曲進行表演,晚間表演更會揉合幻變燈光;互動嬉水區內則設有感應裝置,當感應到遊人接近時會噴出形態各異的水柱,讓遊人互動玩樂。

觀塘區

位於觀塘港鐵站西南面的區域,工商大廈林立,是繁忙的商貿區。當中,開源道、成業街和巧明街的多棟工商大廈內,有許多商舖和特賣場,售賣不同種類商品,例如時裝、家庭用品、文儀用具、電器等。此外,更有不少食肆進駐該處,讓市民購物遊樂之餘也可享受美食。

觀塘區

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位於觀塘翠屏道,是香港第一座專門為收藏歷史檔案而興建的大樓。大樓設有展覽廳及閱覽室等,閱覽室設有多部電腦,方便市民查閱歷史檔案。歷史檔案館不時舉辦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參觀和其他活動,介紹歷史檔案館的藏品和服務。

觀塘區

觀塘大王爺廟原位於樂富,因社區發展清拆,於1963年於翠屏南邨翠櫻樓後面山現址重建。廟內佈置莊嚴,門前有左青龍、右白虎的壁畫,雕工細緻,值得細加欣賞。

觀塘大王爺廟供奉的是宋朝(960年 — 1279年)忠臣的祖先—李文忠公。相傳一位宋朝李姓將軍攜帶其祖先—李文忠公—的牌位隨昺帝南下逃避元兵,並把牌位安置在老虎岩(現今的樂富)。傳說不少居民見過李文忠公顯靈,於是便立廟以作供奉。史籍《舊唐書》記載唐朝(618年 — 907年)有一重臣名叫李元紘,號文忠,唯現已不能考證李元紘是否大王爺廟內供奉的李文忠公。

觀塘區

麗港城是觀塘區的大型私人屋苑。屋苑內的麗港城商場店舖種類齊備,包括超級市場、銀行、酒樓餐廳及連鎖式商店,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觀塘區

匯景廣場位於藍田港鐵站上蓋,是區內大型購物商場,有食肆、超級市場和售賣各式各樣商品的店舖。由於商場位於藍田公共運輸交匯處,吸引不少市民到訪。

觀塘區

晒草灣遊樂場位於觀塘茜發道,由已修復的晒草灣堆填區改建而成。遊樂場內設有進行足球或棒球活動的多用途草地球場、棒球練習場、兒童遊樂場及緩跑徑。該多用途草地球場亦是1個標準的棒球場。另外,遊人亦可參觀場內的「環保廊」,了解香港的廢物管理。

觀塘區

藍田公園位於碧雲道,沿五桂山而建,是藍田其中一個大型公園。

遊人除了可在公園內欣賞美麗的園景外,也可使用園內多元化的體育及康樂設施,例如露天廣場、兒童遊樂場、野餐區及健身徑等;更可登上公園的觀景點,欣賞維多利亞港東面和東九龍的景色。

觀塘區

茶果嶺位於觀塘麗港城以南,這裡的茶果嶺村有逾百年歷史。茶果嶺值得遊覽的景點很多。

茶果嶺原有的天后宮曾因風災損毀而需要重建,重建後的天后宮又因地區發展而拆卸。現有茶果嶺道天后宮建於1948年,為兩進一院三開間式建築,牆體以花崗石築砌成,反映了當時茶果嶺一帶以打石為生的特色,屋頂為人字木結構紅瓦頂,主脊置有二龍爭珠的陶瓷裝飾。茶果嶺道天后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茶果嶺村內有一隻長達20米,於1958年建造,名為「合義龍」的龍舟。端午節賽龍舟曾是村內盛事,昔日村民撐着代表茶果嶺村的「合義龍」出海比賽,並屢獲殊榮。後來茶果嶺一帶進行填海工程,龍舟不能經沙灘下水,只能長留陸上。現時,村民仍於端午節上香供奉「合義龍」。

此外,茶果嶺村有1幢羅氏大屋,由羅氏家族約於1900年建成,據說羅氏家族是最早聚居於茶果嶺的姓氏之一。茶果嶺盛產花崗岩,當地的村民多是石匠,亦不乏礦場經營者。羅氏大屋是樓高兩層的建築,以花崗岩石條建成,並蓋以中式人字瓦頂及山牆,屋簷飾以灰塑,是區內歷史悠久的民居。羅氏大屋於2011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觀塘區

鯉魚門位於觀塘東南部,鯉魚門亦是海峽名稱,是香港東面的海路出入門戶。

鯉魚門有4條超過百年歷史的村落。昔日村民均以務農、捕魚及採石維生。1960年代起,村民開始經營海鮮酒家,鯉魚門逐漸發展成為馳名的海鮮美食集中地。在鯉魚門海鮮美食村內有多家海鮮酒家,客人可於海鮮檔選購喜愛的海鮮,再帶到酒家加工烹調,豐儉由人,烹調方式亦變化多端,深受美食愛好者歡迎。

遊人在鯉魚門除可品嚐海鮮外,也可沿海旁漫步至鯉魚門燈塔和鯉魚門天后宮。鯉魚門燈塔主要為往來鯉魚門海峽的船隻照明及導航,在這裡,美麗的海港景緻可盡收眼底。位於馬環村內的鯉魚門天后宮始建於清朝乾隆18年(1753年),至今依然香火鼎盛。天后宮前的巨石下有兩支古炮,相傳是用以扼守鯉魚門海峽的水道。天后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觀塘區

衛奕信徑是香港4條長途遠足徑之一,全長78公里,橫跨港九新界。衛奕信徑共分10段,首兩段位於香港島,以港島南部赤柱為起點,直至鰂魚涌,然後由九龍藍田再次開始至新界北南涌為終點。當中第3段由藍田起步,繞過魔鬼山之後登上五桂山,再經馬游塘到達井欄樹,沿途可以欣賞鯉魚門海峽、東九龍和將軍澳一帶的風景。

深水埗區

龍翔道眺望處位於龍翔道近畢架山花園。遊人在此處可飽覽九龍半島和維多利亞港的景色。

深水埗區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位於石硤尾白田街,是由石硤尾工廠大樓改建而成的多元化藝術中心。

中心以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為目標,提供創作空間及文化設施,並定期舉辦文化藝術活動。自2008年開幕以來,藝術中心已成為香港文化地標之一。

相關網站:

https://www.jccac.org.hk/

深水埗區

又一城位於九龍塘達之路,連接港鐵九龍塘站,是熱門的大型購物商場。商場的建築設計別具心思,把自然光及商場空間融合,營造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

商場樓高7層,佔地逾980 000平方呎,擁有超過200間商舖及食肆、電影院和大型室內溜冰場。

深水埗區

鴨寮街跳蚤市場位於南昌街與桂林街之間的一段鴨寮街,以售賣全新或二手電子零件、電器、影音器材的商舖及路邊攤檔而聞名。手錶、古老時鐘和舊錢幣的愛好者,亦可在這裏找到心頭好。

深水埗區

深水埗基隆街和南昌街一帶有不少店舖售賣織帶、拉鍊、絲帶和鈕扣,因而有鈕扣花邊街之稱。您可在此購買到各式精美配飾為衣物加工,為平凡衣物加添特別風格。

至於鄰近的汝州街一帶則有不少售賣珠仔的店鋪,因此被稱為珠仔街。不同材質的珠仔琳琅滿目、色彩繽紛,是喜歡手作飾物和手工藝品人士尋寶之處。

深水埗區

深水埗北河街、福榮街及桂林街一帶食肆林立,遊人可以品嚐到著名的咖央多士、蛋牛治、豬潤麵、蝦籽撈麵、傳統中式糕點及超滑豆腐花等。

深水埗區

深水埗關帝廟位於海壇街,又稱武帝廟,主祀關帝,據廟內銅鐘所銘,該廟建於清朝光緒17年(1891年)前。

關帝指三國時代(220年 – 280年)蜀國名將關羽,字雲長,史稱「關帝萬人敵」。民間相傳關帝兼備「智信仁義勇」,也是威武和忠義的象徵,廣受膜拜。

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來深水埗關帝廟慶祝關帝誕辰的善信絡繹不絕。

深水埗關帝廟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深水埗區

深水埗三太子廟(又稱三太子宮)位於汝州街,是香港唯一供奉三太子(以其本名「哪吒」較為人熟悉)為主神的廟宇。

三太子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大將李靖的三子,擅長驅邪趕鬼。據說在1894年,香港發生瘟疫,疫症迅速蔓延,有人歸咎妖魔鬼怪作祟,區內客家居民前赴廣東惠州迎接三太子神像來深水埗驅邪鎮妖。在神像出巡後,區內的瘟疫便告停止,因此於1898年籌建三太子廟以作供奉。現時廟內仍存放一些清朝(1644年 – 1911年 )末年的歷史文物,如古鐘等。

三太子廟隔鄰的北帝廟(又稱北帝宮)則於1920年由深水埗區漁民所興建。

北帝又稱「真武大帝」及「玄天上帝」等,有指祭祀北帝可求壽,能息水患和保舟楫安全。也有指北帝曾成功蕩平群魔,被封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深水埗三太子廟和北帝廟分別於2009年和2010年評為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

深水埗區

通州街玉石巿場位於深水埗通州街臨時街市內。場內設有百多個檔位,為玉石小販及玉石愛好者提供一個既舒適又方便的交易場所。

深水埗區

深水埗天后廟位於醫局街。昔日深水埗是漁舟聚集之地,很多漁民都相信天后神力可保風調雨順,因而信奉天后,並在清朝光緒27年(1901年 )集資興建深水埗天后廟。當時天后廟面向海,但因城市發展關係,該廟現在已被四面林立的大廈包圍。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深水埗天后廟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深水埗區

位於深水埗福華街和福榮街的黃金電腦商場、高登電腦中心、新高登電腦廣場、福仁商場等,都是專門售賣電腦產品的商場。這裏發售的新款電腦硬件、軟件和配件色色俱備,故一直享負盛名,是市民選購電腦產品的熱門地點。

深水埗區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深水埗東京街。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夷平東京街北端的山坡,以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根據墓室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25年 – 220年 )。考古學家在漢墓中發現了58件陪葬品,包括50件陶器及8件青銅器。漢墓於1988年列為古蹟。

博物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和青銅器外,還設有展覽介紹漢墓及其發現經過。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旁建有漢花園,是一個仿照漢代風格建造的中式公園,公園的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池塘景緻,古意盎然,是居民享受閒情逸致的好地方。

深水埗區

西九龍中心位於深水埗欽州街,是一座樓高9層的大型購物商場,總面積約840 000平方呎。商場的設計獨特,於1994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設計優異獎。

商場有超過700多間商店,另外,商場8樓和9樓分別設有真雪溜冰場和全天候室內遊樂場,適合一家大細盡情玩樂。

深水埗區

介乎欽州街與黃竹街之間的一段長沙灣道有時裝街之稱,這裏出售的時裝琳瑯滿目,除了一部分商店專營時裝批發,大部分商店亦兼營零售,是不容錯過的購物點。

深水埗區

黑暗中對話賽馬會對話體驗館位於長沙灣長義街D2 Place一期,是以「黑暗」和「無聲」為主題的體驗館。體驗活動結合娛樂及教育元素,推動多元共融文化。當中,「黑暗中對話旅程」由視障導賞員帶領健視參加者走過黑暗旅程的各個場景,參加者可以在漆黑中,善用眼睛以外的感官去感知身邊事物,讓黑暗喚醒新視角。

深水埗區

饒宗頤文化館位於美孚青山道,由前荔枝角醫院活化而成,建築群擁有過百年歷史,曾先後用作海關分廠、華工居所「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前荔枝角醫院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饒宗頤文化館分上、中、下3區。下區有多項景點,包括藝術館、保育館、天光雲影、饒宗頤教授銅像等;中區設有展覽館、博雅堂、餐廳、演藝廳、修學精舍等;而文物旅館翠雅山房則位於上區。訪客可以在文化氣氛濃厚的環境中,享受自然和寧靜。

相關網站:
https://www.jtia.hk/

深水埗區

「嶺南之風」是一個中式公園,位於荔枝角公園內,面積達12 500平方米,當中水景面積約2 600平方米。由於公園位處荔枝角,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所以公園以傳統嶺南風格建造。

公園分為10個景區,建築物皆環繞著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迴廊為布局。園內的建築藝術,包括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均採用嶺南風格,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皆綴以彩色光纖燈飾,令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lckp/specialties.html

黃大仙區

黃大仙祠位於黃大仙竹園村,供奉赤松黃大仙師,是香港著名的廟宇之一。

據說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約於328年出生,潛心修煉40年後得道成仙,因為隱居於浙江省赤松山,故有「赤松黃大仙」之稱。1915年,道侶梁仁菴攜同黃大仙寶像從廣東來港,並於1921年創立宗教慈善團體嗇色園和興建黃大仙祠。該祠於1956年開放予善信參拜。

「香港黃大仙信俗」的其中一個理念為「有求必應」。據說黃大仙祠的籤文十分靈驗,故該祠整年香火鼎盛,尤其在每年農曆大年初一,慕名而來的善信和遊人絡繹不絕。不少善信更會在除夕夜凌晨邁進大年初一之時於該祠上「頭炷香」(即向神靈奉獻的第一爐香;頭即「頭彩」、「好意頭」),以表虔誠和祈求新年順利,場面好不熱鬧。

黃大仙祠的天地鍾靈牌坊於1969年落成後,政府於同年正式將鄰近社區命名為黃大仙區。該祠更於1997年獲政府認可為舉行道教婚禮的宗教場所。

黃大仙祠於2010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而「香港黃大仙信俗」則於2014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大仙區

牛池灣公園位於豐盛街,佔地約4公頃,以自然和綠化爲主題,採用太陽能設備等環保設計。

公園由1個位於豐盛街東面及3個位於豐盛街西面的平台組成。東面平台設有天然草地射箭場;西面低平台則有草本植物園。園內另設多種動態及靜態設施,包括籃球場、緩跑徑、長者健身角、健身站、太極園、兒童遊樂場、迷宮花園和水牛雕塑水池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ncwp/index.html

黃大仙區

志蓮淨苑位於鑽石山志蓮道,於1934年由覺一法師和葦庵法師創立,並於1948年發展為「女眾十方叢林」的女眾道場,以供尼眾修行用功。

志蓮淨苑苑址原為一所由佛教徒捐贈的花園別墅。1994年,志蓮淨苑展開了重建工程,依照中國傳統佛寺「七堂伽藍」規模佈局,以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圖》為設計藍圖,採用傳統手工建造技術,建成唐式木構建築群,於2000年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志蓮淨苑共有20多個單體木構建築,由山門到萬佛塔依山而建,沿中軸線以三進院落的佈局,以及中國建築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形成中軸對稱的格局。第一進院落以「雙樓加一殿」為背景,四面廻廊連貫東、西門及山門,中間一片廣闊庭院包圍著4個對稱均衡的荷花池,連同主建築天王殿呈現出《觀無量壽經變圖》中的壯觀景象。位於第二進院落的大雄殿,則參照中國五台山佛光寺內的唐代(618年 — 907年)木構建築東大殿為藍本設計建造,是信徒禮敬崇拜的宗教活動場地。第三進院落設有法堂、藏經樓和齋堂。至於位處東北面半山上的萬佛塔,外為7層重檐方塔,內為5層,塔頂用攢尖頂,頂上有塔剎,亦是唐代傳統方塔的建築設計。

佔地3.5公頃的南蓮園池位於志蓮淨苑南面的鳳德道,於2006年開放給公眾參觀。公園同樣採用唐代設計和木結構,並放置大量奇石及遍植古樹。

志蓮淨苑的唐式佛寺木構建築群,在結構佈局、比例、美學和穩重上,都嚴格遵守著唐代古建築的法則,與毗鄰的唐風公園南蓮園池聯成一體,充分展現出唐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采。

黃大仙區

蒲崗村道公園位於鑽石山蒲崗村道,佔地約9公頃,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包括人造草地球場、板球練習場、單車園地和長約1公里的高架單車徑、緩跑徑、健身園地、極限運動場、兒童遊樂場和露天劇場等。

此外,園內的「可再生能源區」設置了多塊展板介紹公園採用的風能、光電和太陽能可再生能源設施,向遊人宣揚保護環境的訊息。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pkvrp/index.html

黃大仙區

鳳德公園位於黃大仙鳳德道,佔地約1.1公頃。公園的康樂及休憩設施均以中國著名神話《西遊記》中的情節為設計主題,主要分為「花果山」、「水晶宮」、「五指山」及「火焰山」4個部分,設計甚具特色,是親子休閒的好去處。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clpss/tc/webApp/Facility/Details.do?ftid=55&did=16

黃大仙區

摩士公園由摩士公園1至4號公園、摩士公園體育館及摩士公園游泳池組成,佔地約16公頃,是黃大仙區最大型的公園。

摩士公園提供的康樂及休憩設施可謂多不勝數,除了體育館和游泳池外,還有人造草地足球場、硬地足球場、草地門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滑板場、長者健體園地和兒童遊樂場等;1、2和3號公園分別設有太極園、棕櫚園和蝴蝶閣,而4號公園則有露天劇場,是黃大仙區舉辦大型文化和社區活動的熱門場地。

位於2號公園一隅的黃大仙文化公園,是個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公園東頭村道入口的西式主廣場與中式舞台互相輝映,而大同街入口的太極廣場則結合了八卦符號和棋園地上的太極圖。兩個入口一圓一方,象徵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兩組景點連同公園中央一幅「人」字形的休憩用地,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地、人和諧合一的精神。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mp/index.html

黃大仙區

法藏寺位於慈雲山沙田坳道,鄰近獅子山東麓,是一所佛教寺院。該寺於1948年創立,並於1980年代重建。寺院為三進式結構,寺內的哼哈殿、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伽藍殿等,供奉多尊法相不同的佛像。法藏寺位於市區,香火非常鼎盛。

黃大仙區

慈雲山觀音佛堂位處沙田㘭道,建於清朝咸豐3年(1853年),有逾150年歷史,1970年代至1990年代曾進行修葺和加建工程。

佛堂內設有供奉觀音的水月宮和供奉釋迦牟尼、藥師佛和阿彌陀佛的大雄寶殿。佛堂後面則有姻緣石和照寶石,據說祈求姻緣及財寶十分靈驗。

觀音源自印度,本為男相,傳入中國後漸轉化為端莊慈祥的女性。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也是救渡眾生的菩薩,因此又稱「觀世音菩薩」。

每逢觀音誕,均有眾多善信前往慈雲山觀音佛堂參拜。至於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即觀音菩薩開金庫,借錢於民,更有不少善信慕名前來向觀音借庫,祈求財運亨通。

黃大仙區

沙田㘭道(遠足路徑)長約7公里,始於黃大仙彩虹道附近,終段與扎山道及飛鵝山道相接。這條遠足路徑除了與衛奕信徑第5段交匯之外,部分路段亦屬於衛奕信徑第4段與麥理浩徑第5段。遊人除了可飽覽沿途美景,亦會行經慈雲山觀音佛堂和佛堂後面的姻緣石和照寶石,以及沙田坳獅子亭等景點;更可到沙田㘭道與扎山道交界處的扎山道停車場觀景台,俯瞰九龍半島和遠眺鯉魚門 、維多利亞港及港島的景色。

黃大仙區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黃大仙區聯合道及東頭村道交界,其確實興建年份已不可考,按廟內歷史最悠久、於清朝雍正8年(1730年) 鑄造的一口鐵鐘推算,該廟約建於1730年或以前。

九龍城侯王古廟主祀楊侯大王。相傳侯王是南宋(1127年 — 1279年)忠臣楊亮節,南宋末年曾保護宋末最後兩位皇帝(宋帝昰及宋帝昺)逃避元兵而南逃,後來人們為念其忠勇故立廟奉祀。

古廟建於石砌高台之上,廟內存有不少文物,例如刻有清朝咸豐9年(1859年)的石碑、古老的香爐和木製匾額等。寺廟前方則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至於後殿的山牆則採用了「五岳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九龍城侯王古廟於2014年列為古蹟。

黃大仙區

獅子山公園位於竹園道,公園佔地約5公頃,設有燒烤場、棒球場、射箭場及兒童遊樂場等設施。沿著園內燒烤場的山徑拾級而上,遊人更可眺望495米高、形如一頭獅子的獅子山,是前往獅子山遠足的熱門出發點。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lrp/index.html

黃大仙區

荷里活廣場位於鑽石山龍蟠街,樓高4層,有200多間商舖和餐廳,提供各式各樣的熱賣商品和美饌。廣場1樓中央的「明星廣場」佔地近1萬平方呎,樓底高達25米,天花由彩色玻璃天幕構成,不少活動及展覽均在此舉辦。

黃大仙區

樂富廣場位於橫頭磡聯合道,內部樓面面積約39萬平方呎,是黃大仙區的大型購物商場之一。樂富廣場共分A、B兩區,除了有大型百貨公司和鮮活街市,亦有各式各樣商店及食肆,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

黃大仙區

Mikiki位於新蒲崗太子道東,為黃大仙區的大型購物商場之一。商場樓高3層,總面積達21萬平方呎,有近100間商店和食肆。商場附近交通配套完善,更設有行人天橋橫跨太子道東,連接啟德發展區。

油尖旺區

尖沙咀海濱長廊由尖沙咀天星碼頭一直伸延至紅磡建灣街,沿途維多利亞港的美麗景色盡入眼簾。尖沙咀海濱長廊是世界各地訪港旅客的必到熱點,亦是攝影愛好者取景拍照的勝地。每逢節慶期間,不少市民和旅客會前來觀賞維港煙花匯演。

油尖旺區

來往香港和九龍的渡輪服務可追溯至1880年成立的「九龍渡海小輪公司」,至1888年,渡輪每40分鐘至1小時一班,行程往返中環畢打街及尖沙咀九龍角(即現時廣東道及梳士巴利道交界),逢星期一及星期五則暫停服務,以便船隊補充煤炭作燃料。1898年,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成立,收購了所有渡輪,並以其轄下船隻的名稱皆有「星」字而為公司命名。

在過往百多年的歲月裏,綠白兩色的天星渡輪每天穿梭港島及九龍兩岸。乘客可從尖沙咀的天星碼頭(梳士巴利道尖沙咀渡輪碼頭)或中環碼頭(中環7號碼頭)、灣仔碼頭登船(會議道灣仔渡輪碼頭),沿途飽覽維港兩岸景色,一嚐這譽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的滋味。

油尖旺區

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尖沙咀天星碼頭側,於1915年落成,是當時尖沙咀火車總站的一部分。鐘樓具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高44米,樓頂裝有7米高的避雷針。

隨著火車總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舊火車總站大樓遭拆卸,僅保留鐘樓,成為尖沙咀的地標。鐘樓於1990年列為古蹟。

油尖旺區

香港文化中心位於尖沙咀梳士巴利道,緊鄰天星碼頭前九廣鐵路鐘樓,其獨特的陡坡外形至為突出。文化中心連同毗鄰的香港藝術館香港太空館,是文化藝術及探知的集中地。

文化中心設有音樂廳、大劇院和劇場。呈橢圓形的音樂廳可容納近2 000名觀眾,適合各類型的音樂演出。有超過1 700個座位的大劇院適合舉辦不同演藝節目,蜚聲國際的大型音樂劇《歌聲魅影》與《孤星淚》均曾在此上演。至於為別具創意的小型戲劇和舞蹈演出而設的劇場則備有靈活設計的舞台,觀眾席可按舞台變化容納約300至500名觀眾。此外,中心亦設有展覽館、排演室及會議室等。

文化中心提供導賞服務,以便訪客參觀中心的各項設施及觀賞藝術裝置。另外,文化中心廣場也是舉行各類戶外展覽、節日活動、比賽和表演的理想地方。

油尖旺區

香港太空館位於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毗鄰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館是推廣天文和太空科學知識的天文博物館,其設計獨特的蛋形外殼,更是香港著名地標之一。

香港太空館東翼的天象廳裝設有直徑達23米的半球形銀幕,可播放天象節目和全天域或立體球幕電影,是世界上第一座擁有全自動天象節目控制系統的天文博物館。

另外,館內有兩個常設展覽,專題介紹太空科技與天文學知識。

油尖旺區

香港藝術館創立於1962年,最初設於位於中環的大會堂高座,至1991年遷往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旁的現址,並於2019年完成大型翻新及擴建工程。

藝術館採用現代化的建築設計,設有12個展覽廳,展覽空間達10 000平方米。

藝術館藏品逾17 000件,跨越古今中西,包括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和現代及香港藝術。當中「香港藝術廳」展出香港不同時期藝術家的作品,重塑香港的藝術發展史。至於「吳冠中藝術廳」、「中國書畫廳」及「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亦是不容錯過的藝術寶庫。

油尖旺區

以香港電影為主題的星光大道於2004年開幕,在2019年經翻新後重開。逾百個經典巨星的掌印,細緻地刻於木製扶手上,讓遊人近距離觀賞。遊人可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瀏覽巨星簡介和收看經精心挑選的電影短片。

除了全新鑄造的麥兜銅像外,金像獎女神及明星銅像的底座亦換上新裝。流水階梯佈局形成的光影流動,與李小龍截拳道的「水之哲學」,以及梅艷芳經典名曲《似水流年》互相呼應。遊人更可利用AR擴增實境技術與李小龍及梅艷芳互動合照。

演藝界名人相關的星光熠熠電影元素,與維港美景互相輝映。加上頂尖的創科環保設計,令星光大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級海濱景點。

油尖旺區

位於尖沙咀緬甸臺的訊號山於1981年闢成訊號山花園。花園內有一座訊號塔,於1907年由香港天文台興建,以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裝置。時間球每天為海員和市民提供準確報時,至1933年停止服務。

訊號塔樓高四層,帶有濃厚的古典巴羅克色彩,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愛德華時代的裝飾特色,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塔身呈方形,角位採用雅致的斜削角而非常見的方角。紅磚為特別燒製,並採用英式砌法,石作則以本地花崗石雕砌而成。

訊號塔於2015年列為古蹟。

油尖旺區

K11人文購物藝術館座落於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是香港維港海旁一個文化及零售地標。K11人文購物藝術館的靈感來自「海邊的靈感繆斯」,旨在透過創意、文化及創新的力量,以及致力孕育本地藝術及文化發展的宗旨,持續不斷地為顧客帶來世界級的藝術活動、文化體驗、工作坊等,令他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油尖旺區

國際廣場位於尖沙咀彌敦道及北京道交界,是與港鐵尖沙咀站直接相連的綜合娛樂及購物中心。國際廣場樓高31層,總面積約56 000平方米,商場匯集超級市場、戲院,以及各式各樣的商店和食肆。商場的高座大樓雲集了多國尊尚食府,讓顧客一邊品嚐國際美食,一邊欣賞醉人的維港景緻。

油尖旺區

「1881」座落於尖沙咀廣東道,前身為建於1884年的前水警總部,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建築群包括主樓、馬廐及報時塔。前水警總部於1994年列為古蹟,並於2009年完成修復及活化,改名為「1881」,是香港文化旅遊及購物消閒的地標之一。

油尖旺區

海港城位於尖沙咀廣東道,毗鄰天星碼頭,由5個互相連接、各具特色的購物區組成,分別是海運大廈、馬哥孛羅香港酒店商場、海洋中心、港威商場及星光行。

海港城匯集超過450家店舖及餐廳,亦設有美術館、戲院及觀景台,讓顧客享受「一站式購物」消閒樂趣。海港城還設有兩間酒店及郵輪碼頭。而海港城所在的廣東道,更是世界名牌旗艦店的集中地。

油尖旺區

位於海防道的尖沙咀福德古廟又名尖沙咀土地廟,建於1900年,供奉福德伯公。

油尖旺區

香港文物探知館位於尖沙咀九龍公園,前身是威菲路軍營第S61座及S62座。該兩座建築物曾用作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其後改建為香港文物探知館,並於2005年對外開放。

威菲路軍營第S61座及S62座是一式兩幢的雙層維多利亞式軍用建築物。斜形屋頂以中式柏油瓦鋪蓋,兩邊建有寬闊的扁拱柱廊。建築物的修復工程始於2003年,以回復建築物的舊觀及配合現代化的用途。工程包括復原庭院並加建露天茶座,變成休閒空間,以及把展覽大樓的外牆改為玻璃幕牆,營造開放的空間。

香港文物探知館現時主要用作文物宣傳及教育活動,其主要設施包括展覽廳、演講廳、教育活動室、會議室及參考圖書館。香港文物探知館不時舉辦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以加深市民對香港文物的認識。

威菲路軍營第S61座及S62座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油尖旺區

位於九龍公園旁的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原是為印度裔信奉伊斯蘭教的英藉士兵而建的小型清真禮拜堂。該寺於1896年落成於前威菲路軍營側(現為九龍公園)。及至1980年,清真寺的結構因受港鐵工程影響須拆卸重建,新寺於1984年落成。

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樓高4層,佔地1 500平方米,內外均以白色大理石建造,採用傳統的伊斯蘭建築設計,屋頂呈桃形,四角建有尖塔,可供約3 500人同時禮拜,是香港最大的清真寺。

油尖旺區

九龍公園是尖沙咀鬧市中的淨土綠洲。

公園佔地13.3公頃,設有多個主題花園、鳥湖、百鳥苑、圖騰柱、樹木研習徑及室內和戶外泳池等。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公園長廊的藝趣坊亦設有售賣手工藝品的攤檔。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kp/index.html

油尖旺區

前九龍英童學校位於尖沙咀彌敦道,於1902年落成,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物,亦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為居港外籍僑民子女而設的學校建築。因應本地的氣候,建築物設有寬闊的遊廊、高聳的天花和金字瓦頂。

前九龍英童學校於1991年列為古蹟,現用作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室,設免費導賞服務,供遊人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amo.gov.hk/tc/visitor-centre/docent-services/groups/fkbs-1883-building/index.html

油尖旺區

聖安德烈堂位於尖沙咀彌敦道,建於1906年,是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堂。

教堂大樓呈十字形,正門右面為一座飾有彩色玻璃的鐘樓,屬於典型的哥德復興式紅磚建築物。教堂經歷多次擴建,包括1909年落成的牧師樓、1910年左右落成的女傭宿舍和管理員宿舍,以及1978年增建的基督教中心。

聖安德烈堂於2006年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秀獎。為了提供現代設施所需的空間,教堂於2012年再次進行擴建,新教堂命名為「生命中心」,並於2015年啟用。

聖安德烈堂於201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油尖旺區

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成立,總部1883大樓坐落於尖沙咀彌敦道九龍公園對面的小山丘上。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和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天文台自1884年起作定時氣象觀測,百多年來一直肩負香港天氣監測和預報的重任。

香港天文台1883大樓是一幢兩層高、富維多利亞殖民建築風格的長方形建築,外牆經過粉飾,並建有拱形窗門和長廊。天文台1883大樓於1984年列為古蹟,設免費導賞服務,供遊人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amo.gov.hk/tc/visitor-centre/docent-services/groups/fkbs-1883-building/index.html

油尖旺區

香港歷史博物館於1975年成立,於1998年由九龍公園臨時館址遷往尖沙咀東部現址,毗鄰香港科學館,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有逾140 000件香港文物收藏。

現時,博物館有8 000平方米展覽場地,包括1 000平方米的專題展廳,以及面積達7 000平方米的常設展廳。博物館大樓內還設有演講廳和活動室,供舉辦教育及推廣活動之用。

名為「香港故事」的常設展覽,是博物館的焦點所在。展覽由2020年10月起暫停開放以進行更新工程,在新的常設展推出之前,以「經典再現 ── 香港故事精華展」,展出約460組精選展品及約210張照片,將「香港故事」的精髓重現觀眾眼前。

油尖旺區

香港科學館位於尖沙咀科學館道,於1991年啟用,樓高4層。

館內常設展覽有超過500件展品,涉及的科學範疇十分廣泛,包括光、聲音、力學、磁與電、數學、生命科學、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運輸、電訊、食物科學及家居科技等,還設有兒童天地和測試展區。館內約7成展品為互動展品,讓參觀人士透過操作展品發現當中的科學原理,體驗探索和學習科學的樂趣。

油尖旺區

香港體育館(簡稱紅館)於1983年啓用,一直深受各界歡迎,是籌辦本地及國際大型體育活動、綜藝節目、流行音樂會及會議的理想場地。

紅館外型獨特,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場館無支柱的室內結構,既使觀眾視線不受任何事物阻礙,也充分利用1 600平方米的空間來設置4邊可容納逾12 500人的觀眾席。

油尖旺區

諾士佛臺位於香港天文台側的小山丘上,以特色酒吧及餐廳聞名,並有「九龍蘭桂坊」之稱。這裏有不少充滿異國風情的餐廳,提供多國美食,在黃昏至入夜時分最為熱鬧。不論是浪漫約會或是知己暢聚,諾士佛臺都是上佳之選。

油尖旺區

The ONE座落於尖沙咀彌敦道,是區內著名的旅遊熱點和大型購物中心之一。

The ONE樓高23層,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呎,場內開設了逾130家商店,是一座集購物、飲食及娛樂於一身的綜合商場,也是舉行展覽、表演及活動的理想場地。

油尖旺區

圓方位於港鐵九龍站上蓋,樓高4層,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分為五大區域,總面積達100萬平方呎。商場匯聚國際時尚服飾、精品及珠寶品牌,亦設有溜冰場、戲院及世界各地的特色食肆,是西九龍區的大型購物中心。

油尖旺區

西九文化區位於西九龍填海區南端,佔地40公頃,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集藝術、教育及公共空間於一身的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內有23公頃休憩用地,包括藝術公園及連貫的海濱長廊。其他已開放的設施有屬世界級戲曲表演場地的戲曲中心、為跨界別節目提供靈活表演場地的自由空間、收藏及展示20及21世紀來自香港、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及流動影像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及「香港新晉建築及設計師比賽」展亭等。當中,M+更是全球最大的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至於設有7 800平方米展廳,用於介紹故宮歷史文化,展示精選的故宮博物館書畫、器物和古籍等藏品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是西九文化區的亮點。

連同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演藝綜合劇場,西九文化區將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樞紐,支持及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發展。

油尖旺區

天際100香港觀景台位於柯士甸道西香港環球貿易廣場100樓,是香港最高的室內觀景台,訪客可以360度鳥瞰維多利亞港的美景。天際100香港觀景台設有多項多媒體設施,生動地介紹香港獨特的歷史及文化,讓訪客深入了解香港。

油尖旺區

油尖旺多元文化活動中心位於佐敦炮台街,中心為區内團體及居民提供多用途設施,亦致力為居民提供凸顯地區多元文化特色,以及促進少數族裔與本地居民融合的活動及服務,例如培訓課程、課後支援服務、翻譯服務及文化交流展覽等。

油尖旺區

舊油麻地警署在1922年建於廣東道現址。警署帶有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是香港現存少數戰前警署建築之一。舊油麻地警署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油麻地警署於2016年遷往位於九龍油麻地友翔道3號的新警署大樓。

油尖旺區

位於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戲院於1930年落成,是市區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建築物具有的特徵元素包括正門入口兩旁門柱、中式斜屋頂和具裝飾藝術主義的正立面及山牆、支撐屋頂的鋼桁架及木檁條,以及原有舞台的拱門和側牆。油麻地戲院於1998年結束營業,並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紅磚屋原為上海街舊水務署抽水站的工程師辦公室,於1895年落成,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抽水站於1911年停止運作,其不同部分的建築物分別被拆卸及改作其他用途,只有紅磚屋部分獲保留。建築物具有的特徵元素包括紅牆立面、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斗、拱形遊廊及花崗石構件。舊水務署抽水站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為保存、推廣和推動粵劇發展,政府於2009年把油麻地戲院和紅磚屋兩幢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改建為一所專為戲曲演出和相關活動,特別是為粵劇新秀和新進劇團提供演出、排練和培訓設施的全港性演藝場地,於2012年正式啓用。

油麻地戲院由2022年起暫時關閉,以配合第二期建築工程,預計於2026年重開。

油尖旺區

油麻地天后廟位於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俗稱「榕樹頭」)。該廟取代原先可能於1865年在現時北海街與廟街交界建成的天后古廟,並於1878年在現址重建。廟內保存大量珍貴歷史文物,對研究油麻地區歷史及社會發展,有極大價值。

油麻地天后廟供奉天后。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天后廟及其4座毗鄰建築物,包括公所、福德祠及兩所書院,以天后廟的規模最大,建築群是九龍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建築群於2020年列為古蹟。

油尖旺區

山東街水月宮是供奉觀音的廟宇。觀音源自印度,本為男相,傳入中國後漸轉化為端莊慈祥的女性。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也是救渡眾生的菩薩,因此又稱「觀世音菩薩」。

每逢觀音誕,均有眾多善信前往山東街水月宮參拜。至於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即觀音菩薩開金庫,借錢於民,不少善信慕名前來向觀音借庫,祈求財運亨通。

山東街水月宮前身是一所約位於今天窩打老道和亞皆老街交界的舊廟,於1927年遷建於現址。水月宮內存放了於清朝光緒10年(1884年)鑄造的洪鐘。水月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油尖旺區

廟街因毗鄰油麻地天后廟而得名,因為該處大部分攤檔出售的貨品均以男性顧客為對象,亦俗稱為「男人街」。廟街最熱鬧的時間是晚上7時之後。攤檔以售賣價格相宜的商品為主,包括服裝、手袋、鐳射唱片及鐘錶等。

廟街食肆林立,各類海鮮及地道食品均有出售。除了食物款式多和價錢大眾化外,該處獨一無二的環境和熱鬧氣氛,也是吸引顧客的原因。

廟街近西九龍走廊天橋底附近,有占卦或算命先生和專業奕棋者在照明燈旁聚集,而近眾坊街一帶(俗稱「榕樹頭」)則有表演粵劇折子戲,或中西流行曲的攤檔。

油尖旺區

1984年啟用的玉器市場於2020年11月在油麻地上海街251號重置,是選購玉器紀念品的好地方。除了售賣各類玉器外,亦有代人寫信的檔位,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中國書法、代寫中、英文信件、填寫申請表格和報稅單,屬難得一見的香港老行業。

玉器市場附近甘肅街與佐敦道之間的一段廣東道俗稱「玉器街」,有多家玉器商店,售賣較高檔次的玉石製品及首飾,同時亦提供玉石和寶石鑑定服務。

油尖旺區

油麻地果欄位於窩打老道、新填地街及石龍街交界,於1913年落成,原名為政府蔬菜市場,專門批發蔬果,至1930年代始有魚類批發。1952年,政府考慮到水果批發量增加,水果欄營運地方不足,遂將石龍街的菜欄地段改建成16間水果欄。直至1965年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及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啟用後,這裏的蔬菜和魚類批發攤檔才相繼遷出,只剩水果批發商販在場內經營,故易名為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呈長方形,由多幢一至兩層高的建築物組成,建築物多由磚石建造,上層的露台形成有蓋拱廊,部分建築以荷蘭式及殖民地混合設計或呈棱角波浪狀的山牆及山花,並刻有店號,別具特色。

油麻地果欄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油尖旺區

奧海城毗鄰港鐵奧運站,商場總面積達80萬平方呎,匯集逾300間商店及食肆,是西九龍區其中一個大型購物商場。

油尖旺區

彌敦道是九龍半島的主要道路之一,由尖沙咀海傍一直伸展至界限街。這條著名的街道是九龍半島最早建築的道路,在1860年開始修築,初名「羅便臣道」,1909年擴建後改名為「彌敦道」。

經過逾百年的發展,現時街道兩旁均是商業和住宅樓宇,高廈林立。旺角至尖沙咀一段彌敦道是繁忙的購物區,入夜後,大道兩旁商鋪及酒店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閃爍生輝,遊人絡繹不絕。

油尖旺區

星際城市位於旺角山東街與西洋菜南街交界,內有多間店舖售賣電腦配件、攝影及影音等器材等,方便顧客選購他們所需的產品。

油尖旺區

位於旺角亞皆老街與登打士街之間的一段通菜街俗稱「女人街」,因早期以出售女性時裝而得名,是本地居民及遊客的熱門購物地點。該處的攤檔出售各式各樣價格相宜的貨品,包括服裝、手錶、手袋、化妝品、飾物、家居用品及玩具等。

油尖旺區

旺角登打士街與亞皆老街之間一段的花園街俗稱「波鞋街」,這裏匯聚了不少運動用品店,除提供大量時款運動鞋和體育用品外,更有限量版和特別版波鞋發售,每天遊人絡繹不絕。

油尖旺區

T.O.P This is Our Place是一個連接港鐵旺角站的多用途商業綜合建築,設有購物中心和辦公大樓。購物中心以「新零售」概念營運,引入不同類型的品牌、全新概念的連鎖店、品牌聯乘限定店及共享零售平台。辦公大樓則提供多種服務,包括醫療、美容、保健、商務中心等,一應俱全。

油尖旺區

朗豪坊位於旺角亞皆老街,屬旺角的心臟地帶。朗豪坊由3個主要項目組成,包括1座60層高的辦公室大樓、1間酒店,以及樓高15層,有近200間潮流名店、食肆及娛樂場所的朗豪坊購物中心。購物中心通天廣場內的數碼天幕及通天梯,是最矚目的焦點。

油尖旺區

618上海街位於旺角上海街600至626號,由一列14幢樓高3至6層,主要由磚牆、石屎或木材搭建而成的建築群組成。當中10幢建於1920年至1926年、樓高3至4層的騎樓式建築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餘下4幢6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則建於戰後1963年至1964年。

騎樓式建築屬典型的「上居下舖」,結合了中國南方街舖屋和西方廊柱式的建築特色。此類建築風格於19世紀末到戰後初期在粵港流行,亦形成了香港當時商業街道的主要風貌。

618上海街是旺角區內的保育活化項目,現時開設了不同類型的特色商店及餐廳,並設有一個多用途房間,連同地下大堂的空間均可作社區活動之用。

油尖旺區

位於旺角道與水渠道之間的一段通菜街俗稱「金魚街」。該地段開設了不少水族店和寵物店,售賣不同品種的觀賞魚和水族用品,以及貓、犬、蜥蜴、龜、蛙等寵物及用品。「金魚街」是遊人選購觀賞魚、水族用品及寵物的好去處。

油尖旺區

花園街購物排檔位於九龍旺角道至太子道西一段的花園街,街道兩旁遍佈排檔,售賣價格相宜的成衣、生活用品、蔬菜、水果等,吸引不同年齡層的遊人前來購物。

油尖旺區

位於旺角塘尾道和荔枝角道交界的雷生春由建築師布爾先生設計及興建,約在1931年落成。大樓樓高4層,地面曾是「雷生春」跌打藥店,上層則為住宅。

雷生春糅合了現代流線(裝飾藝術)風格中一氣呵成的橫線設計與鮮明的古典元素,設有方形框架及欄杆裝飾。另外,伸延出行人道上的寬闊外廊,以及頂層外牆嵌有家族中藥店號的石匾,則展現香港昔日的社區生活、經濟活動和建築特色。

雷生春於2012年活化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雷生春堂」。大樓的地面是涼茶售賣處及展示區,其餘樓層為中醫藥診所。地面展示區免費開放,公眾也可以預約免費導覽服務,參觀其他樓層。

雷生春於2022年列為古蹟。

油尖旺區

大角咀洪聖殿原址位於界限街與大角咀道交界的福全鄉。政府於1928年重新發展福全鄉,洪聖殿因此於1930年遷至現址。為紀念福全鄉,殿前的街道命名為福全街。

大角咀洪聖殿內現存刻有清朝光緒7年(1881年)的銅鐘及1930年遷建廟宇的重修碑記。廟內主祀有海神洪聖,並配祀黃大仙、觀音、地藏、北帝等神祇。

有說洪聖是「南海之神」,為華南一帶的神祇。唐朝(618年 - 907年)時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宋代(960年 - 1279年)時更於「廣利王」前加號「洪聖」。從此,「洪聖廣利大王」成為南海神的封號。善信供奉洪聖以求舟楫安全,風調雨順。

大角咀洪聖殿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油尖旺區

位於花墟道、園圃街、太子道西、園藝街與洗衣街一帶的鮮花墟巿源於1940年代,時至今日,花墟已由當初的街頭擺賣發展至現時的商舖式經營。

旺角花墟聚集了超過100家花卉和園藝零售及批發商店,售賣本地和進口的鮮花、盆栽、園藝用品等,是愛花和喜好園藝人士必到景點。

油尖旺區

太子道西190-220號位處旺角花墟,原先為一列16幢戰前唐樓群,於1930年代初由一間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當時被稱為「摩登」住宅,目標客戶為中產家庭。

部分建築於戰後被拆卸重建,目前只餘下位於太子道西190-204及210-212號的10幢,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該唐樓群現已活化作商業和文化用途,保留了原有的建築形態和主要建築特徵。

油尖旺區

「雀仔街」原位於旺角康樂街,曾以售賣鳥類寵物聞名,後來為配合市區重建而被清拆。為保留「雀仔街」的特色和風貌,政府在園圃街興建了園圃街雀鳥花園。

園圃街雀鳥花園佔地約3 000平方米,約有70個攤檔,售賣寵物鳥、飼料及相關用品等。花園採用屬中式庭園建築,吸引不少遊人及雀鳥愛好者前來參觀。

油尖旺區

MOKO新世紀廣場坐落港鐵旺角東站旁,是旺角區的大型購物商場,公共交通四通八達。商場匯聚各式各樣的商店和食肆,亦設有電影院和戶外休憩空間,為顧客提供一站式的購物及娛樂體驗。

離島區

大嶼山位於香港西南面,面積約148平方公里,是香港最大的島嶼。根據考古遺物顯示,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4000 — 公元前2500年)先民已在大嶼山赤鱲角虎地灣活動。島上共有47個村落,最大的3個村落位於梅窩、大澳及東涌,其中東涌近年已發展成為新巿鎮。

大嶼山北部有多項重要基建,包括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以及香港其他地區的完善交通網絡,以及連接東涌市中心及昂坪的纜車系統。

然而,大嶼山仍有超過一半的土地是郊野公園範圍。大嶼山郊野公園分為南大嶼、北大嶼及北大嶼擴建部分,有不少引人入勝的好去處。其中鳳凰山和大東山兩座山峰之上仍留有數百年前由村民建成的石徑,現已成為郊遊人士喜愛的古道。而全長70公里的鳳凰徑更是行山人士挑戰自我的首選。鳳凰徑穿越南、北大嶼郊野公園,以梅窩作起點和終點,沿途山巒起伏,風光處處,大自然景色盡收眼底。

此外,大嶼山還有不少水清沙幼的海灘,例如銀礦灣、貝澳、長沙及塘福等,也有許多在林蔭之間和沿岸的營地和燒烤場地。

大嶼山歷史源遠流長,島上有不少古蹟和歷史建築,例如分流炮台、東涌炮台東涌侯王宮、石壁石刻、大澳楊侯古廟等。另外,島上的天壇大佛寶蓮禪寺心經簡林和大澳棚屋亦是遊客必到的熱門旅遊地點。

離島區

愉景灣位於大嶼山東北海岸,是一個中西文化共融的多元化社區。

區內設有購物商場和多間食肆,遊人可在臨海的舒適環境下品嚐中西美食。中央公園、大白灣沙灘及位於海濱的心鎖長廊是區內極受歡迎的景點。另外,愉景灣廣場不時舉行市集,售賣藝術家、手作人和設計師的產品。

遊人亦可從愉景灣碼頭出發遠足,途經稔樹灣及神樂院到達梅窩,沿途風景美麗,更可遠眺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坪洲及喜靈洲一帶的景色。

離島區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位於大嶼山北部,佔地126公頃,屬世界級的家庭度假勝地,是本港重要旅遊基建之一。

遊人可乘搭港鐵迪士尼專線,從欣澳站直達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迪士尼專線車箱和迪士尼站均採用特別設計,處處展現樂園的歡樂氣氛。從踏進迪士尼專線車箱開始,遊人便進入一段奇妙旅程。

甫進入樂園,遊人即可在迪士尼代表卡通人物的噴水池前拍照留念。穿過以懷舊美國小鎮風格打造的美國小鎮大街後,樂園的地標、幻想世界園區的華麗城堡便映入眼簾。另外,以太空科技和星際歷險為主題的明日世界、以叢林歷險為主題的探險世界、色彩繽紛和滿有童真的反斗奇兵大本營、恍似美國西部荒廢小鎮的灰熊山谷、放滿探險家各式各樣收藏品的迷離莊園,以及以電影《魔雪奇緣》為主題的魔雪奇緣世界等多個園區,都有不同刺激程度的機動遊戲、主題人物匯演和音樂劇、電影院等等候大家參與。迪士尼經典卡通人物則穿梭樂園不同角落,跟遊人拍照留念。

樂園內各個園區均有餐飲設施,讓遊人玩樂之餘品嚐特式美食。在玩過各園區後,遊人都不會錯過充滿歡樂氣氛的花車巡遊,以及在特定日子舉行的煙花匯演。為了讓遊人更全面地體驗迪士尼的童話夢幻世界,度假區設有3家特色酒店,為遊人提供富有特色的住宿服務。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是訪港旅客必到的景點,亦是一家人留下珍貴回憶的度假區。

相關網站:
https://www.hongkongdisneyland.com/zh-hk/

離島區

迪欣湖活動中心位於大嶼山北部,毗鄰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佔地約30公頃。活動中心的最大特色是面積達12公頃,名為迪欣湖的人工湖。迪欣湖有著波光明淨的湖水、由多個噴水器組成的水景設施,以人工石景及天然大石建造的瀑布。湖畔的遊艇中心提供腳踏船和腳踏遊覽車租賃服務,讓遊人在湖上和岸上欣賞迪欣湖的美麗風光。

另外,活動中心設有面積約4公頃的植物園,園內收集了多種本地和外來品種的植物,並設有觀景亭,是遊人拍照的好地方。活動中心其他設施包括兒童遊樂場及附設健身處的緩跑徑。

迪欣湖活動中心景緻怡人,並有遊樂設施,適合老幼一家同遊。

相關網站:
https://www.hongkongdisneyland.com/zh-hk/destinations/inspiration-lake-recreation-centre/

離島區

東涌侯王宮位於沙咀頭,供奉侯王。相傳侯王是南宋(1127年 — 1279年)忠臣楊亮節,南宋末年曾保護宋末最後兩位皇帝(宋帝昰及宋帝昺)逃避元兵而南逃,後來人們為念其忠勇立廟奉祀。廟內放置了一座古鐘,鑄有清朝乾隆30年(1765年)字樣,估計東涌侯王宮建於該年。

東涌侯王宮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離島區

東涌羅漢寺位於石門甲。據說於1926年有一位來自廣東的僧人到這裡的岩洞潛修,該處因而名為「羅漢巖」。1974年,信眾在此建成羅漢寺。寺內除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之外,還有羅漢泉和羅漢洞,環境十分清幽。

離島區

東涌炮台入口的花崗石額刻有清朝道光12年(1832年)字樣,相信炮台在這年建成,用以抵禦沿岸海盜的侵擾。炮台其後曾用作警署、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目前壁壘上仍保存有6枚古炮,見證香港的動盪歲月。

東涌炮台於1979年列為古蹟。

離島區

昂坪360纜車連接大嶼山東涌市中心及昂坪,全長5.7公里,採用安全可靠的雙纜索纜車系統。纜車由東涌纜車站出發,越過東涌灣,到達機場島上的轉向站,經過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路,再60度轉向北大嶼山。沿途可遠眺遼闊的南中國海,亦可俯瞰翠綠的北大嶼山郊野公園。

纜車終點站是富中國文化特色的昂坪市集,市集結合休閒、購物,以及「360動感影院」和「與佛同行」兩大主題景點於一身,是聞名海外的人氣熱點,也是前往寶蓮禪寺及天壇大佛的出發點。

相關網站:
https://www.np360.com.hk/tc/

離島區

位於昂坪的寶蓮禪寺,最初名為大茅蓬,由大悅、頓修和悅明三位來自江蘇省的法師於1906年建立。至1924年正式名為寶蓮禪寺。

寶蓮禪寺極具規模,寺內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坐東北面西南而建,依次由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萬佛殿,沿地勢而上,加上兩側對稱的鐘樓鼓樓、禪堂、齋堂和僧堂,形成序列的院落。軸線南側的另一組建築則是大會堂和祭祀空間。寶蓮禪寺是集宗教、佛教文化、園林景觀、雕塑藝術、傳統和現代於一身的佛教聖地,是香港芸芸寺院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所佛寺。

矗立於寶蓮禪寺前木魚峰上的天壇大佛,莊嚴宏偉,展現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得道時的坐姿。佛像坐南向北,像身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度約34米,以250噸青銅鑄造而成,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佛像之下設有3層展覽廳,展示包括佛陀真身舍利子的珍貴宗教文物。遊人攀登268級石階到達3層祭壇上參拜大佛,更可在平臺上遠眺大嶼山和南中國海的風光。自大佛於1993年開放供遊人參觀以來,昂坪已成為香港最熱門的觀光勝地之一。

離島區

《心經》的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經文簡約,僅有260字,但寓意深遠,是儒、釋、道三教共尊的寶典。為弘揚《心經》真理,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於2002年完成《心經》墨寶,並贈予香港市民。政府於大嶼山昂坪,鄰近天壇大佛、寶蓮禪寺和昂坪360纜車站的一幅山坡上,以大型戶外木刻形式展示饒教授的墨寶。

該大型戶外裝置以摹刻方式,將饒教授的《心經》墨寶全文雕刻在38條高8至10米不等的木柱上,近似古時書於竹簡,因此名為「心經簡林」。木柱分佈配合山形地勢,並依經文順序排成「∞」字,象徵「無限」、「無量」,以示宇宙人生變化無定的道理。在山坡上最高位置的一條木柱沒有刻字,象徵「空」的《心經》要義。

對書法愛好者和佛教徒來說,心經簡林自然不可錯過;對一般旅客來說,置身如此獨特的人文與自然景觀之中,亦覺心境平和。

相關網站:
https://www.tourism.gov.hk/wisdompath/tc/index.html

離島區

位於大嶼山西部的大澳具備獨特的文化傳統、古樸的漁村風貌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大嶼山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大澳以漁村景緻聞名,今日仍然保留不少傳統風貌,如水道、棚屋、漁船等。當中,建於泥灘、縱橫交錯河道上的棚屋是大澳的一大特色,吸引大量本地和外地遊客到訪。

除了漁業,大澳亦盛產蝦醬和鹹魚。此外,大澳亦曾以產鹽著名。不過大澳的鹽田早在1960年代末已停止生產。

另外,每年端午節在大澳舉行的「龍舟遊涌」,更是遊人不會錯過的節目,善信於農曆五月初四以龍舟拖著神艇,到大澳4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和洪聖的小神像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除了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外,亦在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離島區

大澳文物酒店位於大澳石仔埗舊街渡輪碼頭旁的一個小丘上,前身為建於1902年的大澳警署。警署於1996年關閉。其後,警署建築群活化為精品酒店,並於2012年正式開幕。

酒店樓高兩層,設有9個房間,頂層設有玻璃屋頂餐廳。舊有報案室則改建成文物探知中心,展出警署收藏品等文物。

舊大澳警署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離島區

大澳楊侯古廟位於大澳寶珠潭,廟內有一口鑄於清朝康熙38年(1699年)的鐵鐘,因此相信古廟建於1699年或以前。古廟於2017年列為古蹟。

大澳楊侯古廟供奉侯王,相傳侯王是南宋(1127 — 1279年)忠臣楊亮節,南宋末年曾保護宋末最後兩位皇帝(宋帝昰及宋帝昺)逃避元兵而南逃,後來人們為念其忠勇立廟奉祀。古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古廟的楊侯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涌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離島區

位於大澳石仔埗街的洪聖古廟建於清朝乾隆11年(1746年),是供奉洪聖的廟宇。古廟前門外牆飾有八仙壁畫,造型栩栩如生。

有說洪聖是「南海之神」,為華南一帶的神祇。唐朝(618年 - 907年)時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宋代(960年 - 1279年)時更於「廣利王」前加號「洪聖」。從此,「洪聖廣利大王」成為南海神的封號。善信供奉洪聖以求舟楫安全,風調雨順。

大澳洪聖古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古廟的洪聖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涌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離島區

大澳關帝古廟位於大澳吉慶後街,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 — 1505年),於清朝乾隆6年(1741年)原址重建。古廟的主橫樑刻有精細的石灣陶塑,造型為家傳戶曉的楊家將人物。

古廟主祀關帝。關帝指三國時期(220年 - 280年)蜀國名將關羽,字雲長,史稱「關帝萬人敵」。民間相傳兼備「智信仁義勇」,也是威武和忠義的象徵,廣受膜拜。

大澳關帝古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古廟的關帝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涌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大澳關帝古廟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離島區

大澳新村天后古廟位於大澳新村,建於清朝(1644年 — 1991年)初年,面向大澳昔日的鹽田和稻田。古廟屬兩進一院式建築,左右設偏殿。門廳的屋脊飾有由當代著名的石灣陶瓷店均玉燒製的陶塑,造工精巧,是在香港發現現存最歷史悠久的均玉作品。根據廟內碑記,古廟曾於清朝道光18年(1838年)及清朝光緒21年(1895年)重修,並於2019年再次進行大修葺。大澳新村天后古廟於201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朝(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大澳新村天后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內廟的天后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涌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離島區

大嶼山南部有多個風景秀麗、水清沙幼、遠離繁囂的泳灘,由東至西分別為貝澳泳灘、下長沙泳灘、上長沙泳灘及塘福泳灘。

各泳灘均有便利遊人的泳灘設施,而且各有特色:貝澳泳灘緊鄰的貝澳營地,是個理想的露營地點;下長沙泳灘附近有不少餐廳及咖啡店,讓遊人在美景下品嚐佳餚;而塘福泳灘附近則有多間度假屋及旅館,為遊人提供另類住宿選擇。另外,上、下長沙泳灘綿延長達3公里,是弄潮兒的首選消暑地點。

離島區

梅窩文武廟位於白銀鄉,據說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 — 1620年),是梅窩最古老的廟宇。廟宇曾於清朝光緒27年(1901年)及1960年重修,但仍然保留完整規模。

梅窩文武廟供奉的文武二帝分別為文昌帝和關武帝。文昌帝又稱「梓潼帝君」及「文曲星」,相傳文昌帝掌管知識和學業,故此為讀書人及考科舉者所奉祀,亦為孝道象徵。關武帝是三國時代(220年 - 280年)蜀國名將關羽,字雲長,史稱「關帝萬人敵」,民間相傳兼備「智信仁義勇」,也是威武和忠義的象徵,廣受膜拜。

離島區

銀礦灣泳灘位於大嶼山梅窩,景色優美,附近設有酒店和多間食店供遊人選擇。經重建後的銀礦灣泳灘大樓連同燒烤場、小食亭及平台花園,為遊人提供更完備的遊樂設施。

離島區

銀礦洞位於梅窩銀礦灣山上,於19世紀中後期曾是出產白銀之地,後因礦石含銀量過低而停止生產。

位於銀礦洞下方的銀礦瀑布,分為上瀑布及下瀑布,因景色怡人而著名。旁邊是銀礦灣瀑布公園,內有一座中式涼亭,供遊人休憩及欣賞瀑布。

離島區

東薈城名店倉鄰近港鐵東涌站和昂坪360東涌纜車站,是香港大型名店折扣商場,匯集逾百個知名時尚品牌,還有各式食肆和消閒設施,是備受歡迎的大型購物商場。

離島區

長洲位於香港島西南面海域,面積2.44平方公里,是個外型像啞鈴的小島。

從小島西南面鯆魚灣出土的骨鏃顯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2500年 — 公元前1500年)已有先民在長洲活動。此外,在島上連島沙洲的東南部,亦有稱為長洲石刻的兩組紋飾,紋飾由數條曲線環繞著小凹槽構成。石刻的紋飾與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相似,推斷石刻的刻鑿年代大約可上溯至青銅時代(約公元前1500年 — 公元前221年)。長洲石刻於1982年列為法定古蹟。

長洲灣闊水深,是個天然的漁港,明朝(1368年 — 1644年)時,長洲的漁業便十分興旺。到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 — 1795年),長洲設有墟市,其繁盛可見一斑。

隨著漁業式微和經濟轉型,現時從事漁業的居民不多,但長洲仍然是個繁盛興旺的社區,島上有不少食肆和度假屋,是假日消閒的好去處。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的長洲太平清醮,更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慕名而來,參觀飄色巡遊、神功戲,以及在深夜舉行的搶包山比賽,感受熱鬧氣氛。長洲太平清醮除了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亦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離島區

位於長洲西南角的張保仔洞,相傳是清朝(1644年 — 1911年)著名海盜張保仔匿藏和收藏寶藏的地方之一。張保仔洞洞口僅容1人通過,洞內漆黑一片,遊人進入張保仔洞須十分小心。

離島區

長洲關公忠義亭位於長洲觀音灣路,建於1973年,因為建築外觀像亭,故不稱「廟」而稱為「亭」。關公忠義亭亭身漆上紅色,並以青色琉璃瓦為上蓋,亭前有1個香爐。

關公忠義亭供奉關帝。關帝指三國時期(220年 - 280年)蜀國名將關羽,字雲長,史稱「關帝萬人敵」。民間相傳兼備「智信仁義勇」,也是威武和忠義的象徵,廣受膜拜。

離島區

位於長洲東部的東灣和觀音灣是島上兩個泳灘,極受度假人士歡迎。觀音灣更是香港首位奪得奧運獎牌(更是金牌),被稱為「風之后」的李麗珊進行滑浪風帆訓練的基地。位於該處的長洲滑浪風帆中心提供各種水上運動設施。

離島區

長洲玉虛宮位於長洲北社街,又名北帝廟,供奉北帝。北帝又稱「真武大帝」及「玄天上帝」等,有指祭祀北帝可求壽,能息水患和保舟楫安全。也有指北帝曾成功蕩平群魔,被封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據說,在清朝乾隆42年(1777年),疫症肆虐長洲,居民從惠陽縣請來北帝神像到長洲鎮壓,自此島民安居樂業,因此在乾隆48年(1783年)建廟供奉北帝。長洲玉虛宮一直是島上居民的宗教中心,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的「太平清醮」(又稱包山節)都是在廟前廣場舉行,而北帝神像更會被請出,聯同北社天后廟內的天后在島上主要街道巡遊。

長洲玉虛宮於2010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離島區

長洲北社天后廟位於玉虛宮以北。廟內一座銅鐘上刻有清朝乾隆32年(1767年)字樣,可見該廟歷史悠久。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朝(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的太平清醮,北社天后廟會舉行宗教儀式,迎請天后聯同玉虛宮內的長洲北帝,在島上主要街道巡遊,饒富地方特色。

長洲北社天后廟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離島區

南丫島位於香港西南面,是香港的第三大島嶼,面積13.85平方公里,僅次於大嶼山和香港島。

考古遺物顯示,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500年)先民已在南丫島活動,島上更有不少青銅時代(約公元前1500年 — 公元前221年)遺址,遍及深灣、大灣、榕樹灣及蘆鬚城,是香港考古研究的重要地方。另外,位於南丫島東南面的深灣具特殊科學價值區,是香港唯一已知有全球瀕危綠海龜產卵的地點。

南丫島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是榕樹灣,其次是索罟灣,兩者皆以海鮮餐館聞名。榕樹灣與索罟灣之間由一條遠足徑連貫,全程約7公里,適合老幼一家郊遊。

離島區

南丫島北段公共圖書館及南丫島歷史文物室鄰近榕樹灣碼頭,大樓設計採用「沿海而閱:一本關於南丫島的書」的概念,在混凝土特色牆印上以中國書法所寫的詩詞,形似書面,並以長形木條作裝飾,如同書脊一樣。

大樓地下為南丫島歷史文物室,展出南丫島部分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以及有關小島歷史文化和村民生活變遷的影片。一樓及二樓的南丫島北段公共圖書館配合「沿海而閱」的概念,部分座位設於窗前面向遼闊海景,為居民提供更舒適及多元的閱讀環境。

離島區

榕樹灣大街是南丫島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洋溢著一片異國風情,街上除了有售賣工藝品的店舖、海鮮餐館和特色食店外,還有富異國情調的酒吧及咖啡館。

離島區

南丫風采發電站位於南丫島大嶺,佔地2 500平方米。風力發電機組的葉片直徑為50米,塔桿長度46米,裝機容量為800千瓦,全自動運作。發電站採用開放式設計,遊人可觀察風車運作,亦可參觀附設之展覽場地,進一步了解風力發電和可再生能源等資訊。

離島區

洪聖爺灣位於南丫島榕樹灣東南面,是個十分受歡迎的泳灘,亦是觀賞浪漫醉人日落美景的地點。遊人亦可登上沙灘南方的觀景台欣賞南丫島風光及眺望南丫發電廠的建築(俗稱「三支香」),或經遠足徑繼續前往索罟灣。

離島區

神風洞位於南丫島蘆鬚城至索罟灣之間的海邊。相傳是二次大戰時日軍用來收藏快艇,以便向盟軍艦隻發動自殺式攻擊。但該計劃未及完成,戰爭已告結束。

前往神風洞時,亦可到訪鄰近的蘆鬚城泳灘。

離島區

位於索罟灣的漁排是香港主要的養魚區之一,充滿漁港風情。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則建於該處的漁排上,展示漁民昔日的生活照片和用具,介紹本土漁民傳統文化和漁業發展。

離島區

索罟灣天后廟位於南丫島索罟灣村。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公元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根據廟內一座於清朝道光6年(1826年)鑄造的聚寶爐,以及一口於清朝光緒21年(1895年)鑄造的鐘,估計該廟約建於1826年 — 1895年。在2004年發生的一場火災燒毀了古廟,幸得熱心的善信和村民籌集經費,重修廟宇。現時除了善信前來參拜外,許多遊人亦會到此參觀。

離島區

坪洲是香港島西面一個地勢平坦的小島,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坪洲的小市集仍然保留昔日風貌,市中心一帶還有瓦頂相連的平房和多間特式小商店,遊人可在島上的餐館品嚐海鮮美食。

島上有兩家相信於1936年前建成,現已廢棄的牛皮廠。當中福源牛皮廠曾於日治時期(1941年 — 1945年)停止生產,戰後恢復營業。後因香港引入人造皮,福源牛皮廠生意日漸下滑,最後倒閉。近年,福源牛皮廠經活化後成為藝術空間,是坪洲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坪洲牛皮廠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坪洲面積雖小,但島上也有數間廟宇,當中以位於永安街的坪洲天后宮,以及位於志仁街的龍母廟最著名。坪洲天后宮始建於清朝乾隆57年(1792年),漁民在廟內擺放了一條長5呎之魚骨,用以供奉天后,祈求風調雨順。坪洲天后宮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至於建於1970年代初的龍母廟,供奉水神龍母。廟內有著名的龍床,善信相信摸龍床可求生子並帶來好運。

此外,遊人從永安街出發南行,沿坪洲家樂徑拾級而上,便可抵達手指山的「鳳萍亭」。手指山是坪洲的最高點,從「鳳萍亭」可遠眺青馬大橋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景色,更可飽覽鄰近島嶼的迷人風光。

離島區

蒲台島位於香港最南面,面積3.69平方公里,島上好些觀光點可遠眺一望無際的大海。

蒲台島上怪石奇多,如僧人石、棺材石、佛手岩及烏龜石。沿山徑及石階走到南端海邊,更可欣賞有數千年歷史、於1979年列為古蹟的蒲台石刻。

離島區

港珠澳大橋由12公里的香港連接路、29.6公里的主橋和13.4公里的珠海連接線組成,全長55公里,是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自大橋於2018年10月通車,經陸路往返香港、澳門及珠海的交通時間大大縮短,沿途更可飽覽壯闊海景。

葵青區

中葵涌公園位於葵涌新葵街。園內廣植樹木,綠樹成蔭。公園佔地約10公頃,依山而建,環境自然優美,深受晨運人士歡迎。

公園原址為瑞豐牧場及梁發牧場,在1950年代,該兩個牧場是新界僅有的牧場。在1980年代,兩個牧場結業後土地全部交還政府,其後發展為中葵涌公園,僅保留了石屋作公園的辦事處。

石屋是瑞豐牧場僅存的建築物,約建於1950年,樓高兩層,設屋頂平台,屬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以長方形構圖,有弧形外牆、寬闊遊廊及幼長簡樸圓柱,連接兩樓層之間的水磨石樓梯仍保存完好。石屋曾用作牧場東主家人的別墅及住宅。

石屋見證了葵涌區由農地發展成工業和住宅的急劇轉變。石屋於2022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ckcp/index.html

葵青區

葵青劇院毗鄰港鐵葵芳站及巴士總站,劇院設有1個近900個座位的演藝廳,並有黑盒劇場、舞蹈室、演講室、排演室,以及露天廣場。劇院內亦附設餐飲設施。

葵青區

新都會廣場是葵青區內的商業、購物及娛樂集中地。在港鐵葵芳站E出口設有有蓋行人天橋通往廣場。廣場總面績達540 000平方呎,匯聚多間商店和食肆,亦設有戲院及歷奇公園等娛樂設施。

新都會廣場內有行人天橋通往旁邊的葵涌廣場。葵涌廣場內有不少服裝店及特色店舖,售賣的貨品種類繁多。葵涌廣場內亦有不少地道小食店,為遊人提供不同選擇。

葵青區

和宜合道高爾夫球練習場位於葵涌和宜合道298號,共設有15條球道,供個人及團體租用。另外,場地內亦會舉行高爾夫球訓練課程及同樂日,以提高公眾對這項運動的認識和興趣。

葵青區

葵青貨櫃碼頭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貨櫃碼頭之一。遊人可從港鐵荔景站附近沿荔景山路步行至祖堯邨一帶欣賞葵青貨櫃碼頭的景觀。

葵青區

青衣海濱公園位於青衣島東北海傍,面向藍巴勒海峽,全長約1 600米,佔地約6.3公頃。公園內設圓形廣場連有蓋看台、休憩草坪及各種健體和遊樂設施,遊人可漫步海濱長廊,欣賞海濱怡人景緻。

葵青區

青衣公園佔地約7公頃,內有7人硬地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兒童遊樂場、健行徑、長者健體園地、太極園、觀景台、露天劇場、大型人工瀑布、人工湖、大休憩草坪等設施。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typ/index.html

葵青區

青衣東北公園沿青衣島北岸而建,並連接青衣海濱公園。公園佔地約5.8公頃,為不同年齡的巿民提供多種康樂設施,包括設有看台的11人人造草地足球場、籃球場暨排球場、門球場、單車徑、兒童單車徑、滑板場、兒童遊樂場、足健徑、露天廣場、海濱長廊、設有健體站的緩跑徑、長者健體園地及園景區。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tynep/index.html

葵青區

青衣城位於港鐵青衣站上蓋,商場佔地超過580 000平方呎,匯聚百多間名店、食肆、戲院、超級市場及其他消閒玩樂設施。

青衣城室內設計新穎,靈感來自海洋及「金銀島」意念,在享受購物樂趣之餘,仿如置身豪華客輪,遨遊浩瀚汪洋之中。青衣城2期更設有逾50 000平方呎的平台及空中花園,顧客在購物之餘,也可以盡享翠綠浪漫景緻,感受戶外閒適之樂。

葵青區

真君廟供奉真君。相傳真君本姓吳,南宋(1127年 — 1279年)人士,曾協助朝廷對抗廣東一帶的海盜。真君死後,當代皇帝追封他為「真君」以紀念其英勇事跡,人們也開始視他為神明來供奉。原先的真君廟約在1900年代建於青衣島海邊,其後於1980年代遷到楓樹窩路現址。

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六日為真君誕,期間會有傳統粵劇表演慶祝。

葵青區

據說達摩原籍天竺(即現今印度),於南北朝(420年 — 589年)將佛教襌宗帶入中國,死後被信眾奉為「達摩祖師」。

早在1950年代青衣島尚未發展時,一些來自海豐和陸豐的善信移居青衣島後,在信義新村建成了清德堂達摩祖師廟。每年農曆十月初五為達摩祖師誕,善信紛紛前來參拜。

葵青區

青衣島寮肚谷附近一帶山丘上的小徑環境幽美,是晨運客和郊遊人士常到的地方。在這條步行徑的高處可遠眺青馬大橋或汀九橋,亦可看到青衣西的建設。山頂設有涼亭,供遊人休息。

葵青區

青嶼幹線觀景台位於青衣島西北面。從這裡可看到西面的青嶼幹線和北面的汀九橋壯麗全景。此外,這裡亦是俯瞰馬灣海峽景緻的最佳地點。

觀景台的設施包括一個平台、青馬大橋和汀九橋的組件戶外展覽,以及青嶼幹線訪客中心。中心內陳列了有關興建青嶼幹線及汀九橋的資料,包括短片、圖畫、照片和模型等。

葵青區

青馬大橋連接青衣島及馬灣,全長2 160米,主跨達1 377米,曾是世界上最長的道路及鐵路兩用懸索橋。

正常情況下,車輛會使用上層的雙程三線分隔車道,而下層的非露天車道只會在天氣惡劣或緊急事故時才開放。青馬大橋是青嶼幹線的一部分。青嶼幹線還包括汲水門大橋和馬灣高架道路,是連接市區與香港國際機場及大嶼山地區交通網絡的重要部分。

北區

龍躍頭文物徑位於粉嶺,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包括松嶺鄧公祠粉嶺龍躍頭天后宮龍躍頭老圍石廬等,遊人沿途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

龍躍頭因鄰近龍躍嶺而得名,為新界鄧族的聚居地。南宋(1127年 – 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14世紀遷居龍躍頭,開村立業,陸續建成了今日所見的五圍六村。

現時龍躍頭保存了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北區

松嶺鄧公祠位於粉嶺龍躍頭老圍東面,是龍躍頭鄧族約於1525年建成,以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同時作為該族的宗祠。松嶺鄧公祠是香港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

祠堂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擋中設於中進,後進分三開間,明間供奉歷代祖先木主,包括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和皇姑趙氏的木主,其木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的木主不同。右次間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左次間則供奉鄉賢。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份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松嶺鄧公祠於1992年完成全面修復工程,於1997年列為古蹟。

北區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與老圍之間,其建築年份已無法考證。

天后宮為傳統兩進三開間式建築,內以天井分隔。牆身為青磚,支撐木構瓦頂。廟宇正面飾有精緻的灰塑及壁畫,皆為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正殿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供奉土地,並放置兩口古鐘,其中一口為清朝康熙34年(1695年)鑄造,乃鄧氏族人為兒子投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康熙39年(1700年),為族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粉嶺龍躍頭天后宮於2002年列為古蹟。

北區

龍躍頭老圍位於松嶺鄧公祠西面,是鄧族於14世紀由錦田移居後建立的五圍六村之中,最早建立的聚落。

老圍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圍門原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是以往村民的食水來源。圍牆上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保存完好。

老圍的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列為古蹟,並於1998年完成全面修復。

為避免對居民造成滋擾,老圍內部並不對外開放。

北區

石廬位於粉嶺龍躍頭崇謙堂東面,為香港及九龍華仁書院的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4年所建。

石廬為兩層中西合璧的建築,由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建築物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屋內的天井及房間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山花,上面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石廬主樓及附屬建築物於2011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石廬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北區

蓬瀛仙館位於粉嶺百和路、港鐵粉嶺站旁的山坡之上,創立於1929年,是香港重要的道觀之一。

仙館依山而建,建築布局遵從傳統中國建築的理念,最重要的建築都集中在中軸線上,而其餘殿堂房舍則分布在四周。當中,設於兜率宮(三聖大殿)後方的「道德經壁」展現信仰、養生、道家哲學。置身於仙館內的園林,更可遠眺粉嶺全景。

相關網站:
https://www.fysk.org/

北區

寶生園養蜂場位於粉嶺蝴蝶山路,有90多年歷史,出產多種蜂蜜。養蜂場亦為參觀者提供參觀導覽服務,講解養蜂及煉製蜂蜜的過程。

北區

粉嶺蝴蝶山及畫眉山環境清幽,鄰近粉嶺市中心,是居民和遊人晨運及遠足的好去處。行山徑鄰近粉嶺地標蓬瀛仙館及佛教寺廟觀宗寺,沿途設有觀景台和休憩處,全程大約3公里,需時約1.5至2小時,非常適合一家老幼一同遊覽。

北區

彭氏宗祠位於粉嶺圍,又名大德堂,據說始建於明朝萬歷(1573年 – 1620年)初年,於1884年(清朝光緒10年)重建。彭氏宗祠屬兩進式建築物,建築精美,飾有斗拱木刻、花崗石樑柱、陶塑人物、精緻壁畫等。

彭氏宗祠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北區

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西部,流水響水塘是一個灌溉水塘,容量約170 000立方米。流水響水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有「天空之鏡」及紅葉美景的水塘。水塘設有流水響郊遊徑,起點和終點均在水塘附近,全長約4.4公里,走畢全程約需2小時。

北區

鶴藪水塘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西部,因鄰近鶴藪圍而得名。外形如一彎新月的鶴藪水塘是一個灌溉水塘,容量約180 000立方米。

環繞水塘的鶴藪水塘家樂徑全長約2.5公里,步行約需1小時。水塘範圍清幽寧謐、滿佈林蔭,附近更設有實驗林區、營地、燒烤及野餐場地,是郊遊好去處。

北區

回歸紀念園位於上水馬會道,於2009年開幕,是為紀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經馬會道進駐香港的重要時刻而興建。園內擺放了居民向抵港駐軍送上的「威武文明之師」牌匾、士兵人像雕塑及新界各區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舉辦的活動資料及相片。

北區

廖萬石堂位於上水門口村,由廖族於1751年建成,是香港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萬石」之名與宋朝(960年 – 1279年)廖族遠祖廖剛及其4名兒子有關。相傳他們5人皆為高官,年享俸祿合共萬石,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祖祠命名為「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屬三進兩院式建築,建築裝飾華麗,灰塑、木刻、壁畫、泥塑等比目皆是,題材多為傳統吉祥圖案。

1932年,廖族為提倡教育,培育人才,將廖萬石堂改作鳳溪小學,直至1974年鳳溪小學(現稱鳳溪第一小學)遷往上水馬會道現址。

廖萬石堂於1985年列為古蹟,建築物曾多次進行重修,最近一次於2016年完成。

北區

位於上水河上鄉的居石侯公祠始建於明朝(1368年 – 1644年)末年,據侯氏族譜所載,該祠是為紀念侯族17世祖侯居石所建。

居石侯公祠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前院兩旁建有廂房,中進為供奉歷代祖先神位的神龕,後進樓高兩層,曾用作村校。現時,居石侯公祠仍是村民祭祖和舉行傳統儀式的場所,也是侯族日常聚會議事的地方。

居石侯公祠於2003年列為古蹟。

北區

雲泉仙館位於打鼓嶺坪輋路,屬道教寺觀。雲泉仙館佔地廣闊,大部分是園林區,有荷塘曲橋、盆景園、碑刻雕塑。館內有一個「幸運銅盤」,若以兩手在盤耳上磨擦,盤上便會噴出像霧一般的水珠,甚至成為水柱,仿如一個小噴泉。每年夏季和冬季,雲泉仙館分別舉行荷花展和菊展,吸引不少遊人前往參觀。

北區

平源天后廟位於打鼓嶺坪輋村,其建築年份已無從稽考,不過廟內放置了一個刻有清朝乾隆21年(1756年)的古鐘,相信天后廟於該年或以前建成。天后廟與兩幢建築物相連,右邊為平源公所,左邊為昇平社義祠。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前後數天,鄰近鄉村會聯合一起,舉行傳統慶祝活動,如粵劇匯演等。

平源天后廟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北區

長山古寺位於粉嶺坪輋禾徑山廟徑,原稱「長生庵」,約於1789年興建。禾徑山廟徑曾是旅客經沙頭角前往深圳的必經之路,因此長山古寺一度是旅客中途歇腳的地方。

長山古寺屬兩進式建築,後進較前進高約1米。古寺的內外均飾有精美的灰塑。寺內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

長山古寺於1997年進行全面修復工程,於1998年列為古蹟。

北區

鏡蓉書屋位於沙頭角上禾坑村,建於清朝(1644年 – 1911年)初年,是當地李姓族人為向區內子弟提供教育而興建的私塾。書屋其後曾改為一所鄉村小學,直至1986年夏季最後一批學生離校後便正式結束。

書屋的建築簡單而實用,只有兩進廳堂和閣樓,分別用作課室和宿舍。書屋呈長方形,外牆用青磚砌築,屋內用未經燒製的泥磚和夯土作間隔。

鏡蓉書屋於1991年列為古蹟,並於1993年完成全面修復工程。

北區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新娘潭路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內,是為紀念於1941年至1945年日佔時期,為保衛香港、對抗日軍侵略而犧牲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員,及烏蛟騰村村民而建。

1942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時任烏蛟騰村村長受日軍折磨而犧牲。為此,烏蛟騰村村民於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會齊集紀念碑前向烈士致敬。

北區

印洲塘海岸公園位於船灣郊野公園的東北岸,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的一部份。海岸公園水域總面積約680公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1部分位於印洲塘,西面以三椏村的陸地海岸線為界,東面以往灣洲的海岸線為界;第2部分毗鄰荔枝窩,西面以九蘆頭的北端為界,東面涌灣咀為界。

印洲塘海岸公園有紅樹林及海草床兩個重要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的孕育場。海岸公園景色優美,有多種地形,例如海灣、突出的陸岬、半島、石崖、沙坑、泥灘和石岸等,被譽為「香港小桂林」。

遊人除了自行安排船隻漫遊印洲塘海岸公園外,亦可以從陸路沿印洲塘郊遊徑到訪三椏村、荔枝窩海岸線的景點。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mar/cou_vis_mar_des/cou_vis_mar_des_yan.html

北區

印洲塘郊遊徑(烏蛟騰至荔枝窩)全長約8公里,需時約2.5至3小時,適合略有行山經驗人士。

郊遊徑途經烏蛟騰、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涌、三椏村及荔枝窩,沿途風光明媚,植物和昆蟲種類繁多,生態價值極高。當中荔枝窩村更是一條超過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9排村屋依山勢排列,外築圍牆,背靠風水林,面向印洲塘。潮退時,遊人可在荔枝窩一帶的紅樹林和泥灘與招潮蟹和彈塗魚打個招呼,又可漫步自然步道,細聽雀鳥的妙韻。

位於荔枝窩的小瀛故事館設於前小瀛學校擴建校舍的舊址。故事館的展覽內容主要來自村民的口述歷史和他們捐贈的文物,透過慶春約及七村簡史、小瀛學校、太平清醮、農耕與貿易等4大主題,展示該區的歷史文化和多元的生活環境,讓昔日的鄉村面貌重現遊人眼前。

北區

荔枝窩村是新界東北地區最具規模及保存得最完好的客家村落之一,有300多年歷史。村後有一片茂密的風水林,村前則有一道風水圍牆,村民相信可以聚財擋煞。村屋以三縱九橫形式依山勢排列,前低後高,共200多間,大部分村屋以青磚及泥磚建造。部分村屋經過保育和復修後組成「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提供村屋住宿及體驗式學習計劃,從而加深大眾對荔枝窩村歷史和傳統客家文化的了解。

荔枝窩村亦設有荔枝窩故事館,以慶春約七村村民的口述歷史及捐贈的文物為基礎,通過慶春約生活文化、傳統醫術及草藥、傳統婚嫁和客家歌唱等4個主題,展示慶春約的傳統客家文化,以及昔日村民簡樸多采的生活。

相關網站: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https://lcwhakkalife.wixsite.com/hakkalifeprogram/zh

北區

吉澳郊遊徑由吉澳碼頭出發,全長約3.2公里,需時約1.5至2小時,適合略有行山經驗人士。

吉澳郊遊徑途經吉澳地質教育中心、吉澳天后宮、吉澳故事館及觀景瞭望處,沿途可欣賞印洲塘的美麗風光。

北區

吉澳天后宮位於吉澳西澳,依山而建,建築華麗,廟內塑像精巧。正殿為天后神位,左右立有順風耳及千里眼兩護法神像。廟內有一個刻有清朝乾隆28年(1763年)的銅鐘,佐證此廟歷史超過250年。天后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有很多善信前往吉澳天后宮參拜,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吉澳天后宮的側室設有吉澳故事館,深入淺出地介紹吉澳的文化、歷史、故事與習俗。

西貢區

西貢墟的發展源自約100年前漁民及村民聚集的市集。今日,西貢墟已發展成一個景緻怡人的旅遊點。

靠近海邊的西貢海傍廣場有不少特色商店,遊人可於工藝品及古董傢俱店尋找心頭好、在咖啡室或小酒吧歇腳,感受寧謐的小鎮風情,或租用舢板出海垂釣、暢遊西貢的島嶼。然後參觀位於市中心普通道、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天后古廟及協天大帝廟,欣賞傳統漁村和西式生活的巧妙結合。

此外,海傍海鮮餐館林立,故又名「海鮮街」。遊人可於餐館外的魚缸挑選各類海產,現撈即烹,在悠閑的假日情調和海濱美景前用餐。

西貢區

西貢戶外康樂中心位於西貢對面海區,有設備齊全的營舍,亦接待日營營友。中心康樂設施包括游泳池、滾軸溜冰場、繩網陣、體育館、運動攀登場、燒烤場和箭藝場等,是消閒度假、享受郊外恬靜環境的好地方。

西貢區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位於西貢蕉坑特別地區,佔地約16公頃,設有5個展覽館和多個戶外特色展區,提供各類自然教育、野外研習和自然導賞的活動,是一個老少咸宜的郊遊地點。

西貢區

白沙灣位於西貢半島中部,三面被陸地包圍,是一個天然避風港。白沙灣有遊艇會和香港童軍總會白沙灣譚華正海上活動中心,因此,海灣停泊了許多遊艇和帆船,亦是水上活動的熱點。灣畔有多家餐館,讓遊人品嚐不同國際美食和欣賞海灣美景。

白沙灣還有一座觀音古廟,古廟規模雖小,但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在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得道日」更會演戲酬神,格外熱鬧。

西貢區

蠔涌車公古廟座落於蠔涌河河畔,據說有400多年歷史,是香港兩間車公廟中較古舊的一所,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另一間車公廟位於沙田車公廟路。

蠔涌車公古廟主祀車公。相傳車公是南宋(1127年 - 1279年)名將,曾成功平定江南之亂而獲封元帥。傳說在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公沿途護駕。後來,車公不幸病逝,人們為表彰其忠勇,將他奉為神明。

西貢區

西貢郊野公園分為西貢東及西貢西郊野公園兩部分,佔地共7 500公頃。郊野公園內設有多條難度不一的山徑,供不同人士享受郊遊樂趣,亦設有遊客中心介紹郊野公園及保護大自然的概念。

西貢東郊野公園由西貢半島東部與糧船灣組成,是擁有最多海灣的郊野公園,熱門景點包括萬宜水庫、破邊洲、鹿湖、赤徑、黃石等。

至於西貢西郊野公園則位於西貢半島西部,除了數條偏僻小村外,從北潭凹至榕樹澳都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公園最受歡迎的地方有黃竹灣、大網仔、北潭涌、榕樹澳、荔枝莊等。當中位於郊野公園南面的大網仔燒烤區更可讓遊人一面燒烤,一面欣賞西貢海的美景。

西貢區

北潭涌位處西貢太墩以東,除了是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的所在地,亦是著名的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及麥理浩徑的起點。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全長1公里,由北潭涌大網仔路伸延至上窰家樂徑的入口,沿途可考察泥灘和紅樹林等生態,亦途經上窰民俗文物館。

麥理浩徑是香港首條長途遠足徑,全長100公里,以北潭涌為起點,由東至西橫跨8個郊野公園,終點為屯門。麥理浩徑共分10段,當中以下4段經過西貢區:

麥理浩徑每段各有特色,風景怡人,曾獲《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想遠足徑」之一。

西貢區

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西貢斬竹灣大網仔公路旁,於1989年建成,並開放給遊人參觀。

紀念碑是由一群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及西貢居民發起籌建,獻給為香港、為國家捐軀的抗日烈士,碑名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題寫。紀念建築包括牌樓、英烈紀念亭、石碑等。紀念碑環繞在一排弧形石欄中央,石欄由十三塊用火炬圖案構成的石雕欄杆組合而成,欄上有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十四隻,氣勢雄偉。紀念碑的正面鑲有一塊用青石雕刻的碑文,記載了三年零八個月,港九獨立大隊游擊隊抗擊日軍侵略的事跡。

紀念碑於2020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西貢區

西貢鹽田仔(又叫鹽田梓)是一個位於西貢海的小島,鄰近滘西洲和橋咀洲

這個小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若300年前,村民祖先由中國觀瀾搬到沙頭角東北面的鹽田,再由鹽田遷移此地,並以曬鹽和捕魚為生。由其名稱鹽田仔可知鹽業曾是小島的經濟支柱。

1864年,天主教傳教士開始於鹽田仔傳教,並於1890年建成天主堂(又名聖若瑟小堂),鹽田仔遂成為香港少數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聖若瑟小堂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1960年代開始,島上村民因外出工作或讀書而陸續遷出,漸漸地人去樓空。近年,村民為了保留村落的文化和風貌而組成「鹽光保育中心」,復修鹽田和村屋,推動宗教文化生態和簡樸生活體驗等保育和教育工作。遊人可參觀曬鹽場、鹽田梓文物陳列室、經復修的聖若瑟小堂等。聖若瑟小堂和鹽場復修項目分別於2005年和201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和傑出項目獎。

西貢區

橋咀洲位於西貢牛尾海,距離西貢市僅約2 000米,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西貢火山岩園區的一部分。橋咀洲連同附近7個小島組成橋咀郊野公園。

橋咀洲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地貌。沿著沙灘旁的橋咀洲地質步道,途經連島沙洲,可到達對面名為橋頭的小島。連島沙洲長約200米,是一條由風浪搬運及堆積沉積物而形成的天然沙石堤,只在退潮時露出水面。在連島沙洲的海灘邊,散落著數十塊石英二長岩巨礫,它們受到不同程度的風化侵蝕而展現出奇特的裂紋,外貌極像香港著名包點-「菠蘿包」,十分有趣。

小島上有橋咀及半月灣(廈門灣)兩個泳灘,並設有燒烤區、更衣室等設施。另外,在小島東、西兩面均擁有大片珊瑚群落,包括脆弱的牡丹珊瑚和扁腦珊瑚,是欣賞珊瑚的著名地點。

西貢區

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位於風景怡人的西貢滘西洲,是香港唯一的公眾高爾夫球場。

場內設有3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1個有60條球道的練習場、短距離揮球練習場、高爾夫球用品專門店及餐廳。而高爾夫球訓練中心則提供適合初學至高級水平的高爾夫球課程,讓參加者在輕鬆愉快的環境學習高爾夫球技巧。有興趣使用場地的高爾夫球愛好者須於7日前預訂球場。

相關網站:
https://www.kscgolf.org.hk/chi/

西貢區

滘西洲魚類養殖區內有數個魚排獲准提供休閒垂釣活動。參加者須與有關魚排預約。

西貢區

吊鐘洲是位於西貢滘西洲南端的島嶼。

小島南面長期受海浪侵蝕,使岬角與岩體分離,形成名為「吊鐘岩」的海蝕柱,不過,由於外形像金魚而常被稱為「金魚擺尾」。因為海浪持續侵蝕岩石,岩中逐漸形成一個高30米、名為「吊鐘洞」的海蝕拱。「吊鐘洞」形如寺廟的大鐘,當陽光照射時會出現金鐘凌空倒懸的畫面,「吊鐘洞」因而得名。

西貢區

糧船灣原本又稱「糧船灣洲」,原為香港第4大島嶼。由於興建萬宜水庫而將糧船灣洲和西貢半島連接起來,從此糧船灣洲改稱為糧船灣。

糧船灣碼頭附近劃為魚類養殖區,岸上則有數間海鮮酒家,提供各式海鮮美食。糧船灣有4條村莊,包括東丫、北丫、白腊村及沙橋頭,昔日居民主要是客家人,另有水上人上岸居住,現為遠足和遊船河路線的熱點。

位於糧船灣的天后宮,約建於清朝乾隆6年(1741年),廟內有一座於該年鑄成的大鐘。糧船灣天后誕每兩年舉行一次,其特色為舉行天后神輿出海巡遊的傳統儀式。糧船灣天后宮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西貢區

沙塘口山又名甕缸洲,位於糧船灣海東南面,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西貢火山岩園區中「甕缸群島景區」的一部分。

從高處俯瞰的沙塘口山,形態儼如四爪伸張的烏龜。島上的流紋岩比目皆是,當中位於東南面、高140米的陡崖是香港最高的海崖。至於小島南面、高24米的沙塘口洞是著名的海蝕拱。沙塘口山亦是潛水勝地,很多潛水愛好者喜愛來此探索海洋奧秘。

西貢區

東龍洲又名東龍島,是清水灣半島南面的島嶼。

位於小島東北面、昔日用以防禦海盜的炮台,見證著東龍洲從前作為軍事據點的歷史任務。而在島的西北面則有香港最早有文獻記載,和香港境內已知的最大、高約1.8米、長約2.4米的石刻。石刻和炮台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列為古蹟。

西貢區

佛堂門天后古廟位於西貢清水灣大坳門路大廟灣,故又名大廟灣天后廟,建於南宋咸淳2年(1266年),是廣東沿岸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其規模亦為全港之冠,故善信稱之為「大廟」。

古廟建築精美,並保留不少歷史文物,例如分別於清朝嘉慶4年(1804年) 和道光20年(1840年) 鑄造的鐵香爐和銅鐘等。古廟於2023年列為古蹟。

古廟主祀天后。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來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善信更會到側殿摸天后的龍牀,以祈求子嗣、健康和財帛。

佛堂門天后古廟附近有一塊大石,大石上有刻於南宋甲戌,即咸淳10年(1274年)的刻石,是香港最早有紀年的刻石,刻石內容亦有記載佛堂門天后古廟的歷史。此大廟灣刻石於1979年列為古蹟。

西貢區

清水灣半島上的清水灣第1、2灘,以水質優良和風景宜人見稱,設施完善,兩個泳灘均有更衣室、淋浴設備,並分別設有燒烤爐或小食亭。

西貢區

清水灣郊野公園佔地615公頃,分為東面清水灣道以東延伸至龍蝦灣一帶的小山,以及西面坑口向南伸展至大廟灣的山脈兩個部分。

香港4大險峰之一的釣魚翁山和受海浪衝擊侵蝕而成奇特地質的大嶺峒均位於清水灣郊野公園內。郊野公園亦有多條郊遊徑,當中位於大坑墩的清水灣樹木研習徑,全程1.2公里,適合一家大細遊覽。大坑墩一帶更是燒烤、野餐和放風箏的理想地點。

除了豐富的天然資源和生態,郊野公園內亦有不少歷史名勝,例如於1983年列為古蹟的龍蝦灣石刻和於2010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佛堂門天后古廟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cwb/cou_vis_cou_cwb.html

西貢區

將軍澳海濱公園位於將軍澳南,由將軍澳市中心伸延至調景嶺。遊人於公園可觀賞到將軍澳海域、鯉魚門海峽及香港島柴灣一帶的美麗景色。園外則設有單車徑及單車停泊處供市民使用。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healthy/route/route-10.html

西貢區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於2007年成立,是為培育設計人材而成立的專上院校。位於將軍澳景嶺路的校舍在2010年啟用,由法國建築公司Coldéfy & Associés設計,概念來自一張飄浮於空中的白紙。校舍其中一個特色是連接學院1樓和7樓,爬升高度為25.75米的室外中空扶手電梯。

西貢區

將軍澳風物汛及靈風雅舍位於將軍澳寶琳南路,前身為調景嶺警署及職員宿舍,經過復修及改善工程後活化成為歷史資料館及旅舍。歷史資料館記述調景嶺居民過往的生活點滴,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將軍澳風物汛亦會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和活動,及設有茶座售賣輕食。靈風雅舍設有客房供公眾人士及團體預約,讓客人可遠離繁囂,親近大自然。

查詢:
tkohp@hohcs.org.hk
innspiredheritage@hohcs.org.hk

西貢區

香港單車館位於將軍澳寶康路,是香港首個符合國際自行車聯盟標準的室內單車設施。除了1條長250米、適合舉行國際賽事的木製單車賽道外,場館的多用途主場可用作2個籃球場、2個排球場或8個羽毛球場,其他設施包括活動室、舞蹈室、乒乓球室等。單車館每月均舉行不同類型的康體活動供市民參加。

單車館外的香港單車館公園佔地約5.3公頃,園內有廣闊的草地和人工湖,以及極限運動場、運動攀登牆、緩跑徑、模型船池、兒童遊樂場、露天劇場等康體設施,是居民的休閒好去處。

相關網站:
香港單車館
https://www.lcsd.gov.hk/tc/hkv/index.html
香港單車館公園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vdp/index.html

沙田區

望夫石矗立在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這塊大石約有15米高,外形仿似一個背著小孩的婦人。有關望夫石的悲慘故事可謂家傳戶曉,對沙田的居民來說更是耳熟能詳。傳說有一個漁民的妻子在丈夫出海下落不明後,每天背著小孩走到山上,等待丈夫回來,風雨不改。一天,婦人背著小孩如常在山上等候丈夫歸來,忽然雷電大作,風雨交加。第二天,這個婦人和她的小孩就變成了一塊大石,這就是現時著名的望夫石。

沙田區

沙田車公廟位於車公廟路,主祀車公。相傳車公是南宋(1127年 - 1279年)名將,曾成功平定江南之亂而獲封元帥。傳說在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避難,車公沿途護駕。後來,車公不幸病逝,人們為表彰其忠勇,將他奉為神明。

農曆年初二是車公誕,而農曆年初三俗稱「赤口」,相傳容易有口角之爭,不宜拜年,所以,除了每年年初二的車公誕外,不少市民喜歡在年初三到車公廟參拜祈福,並轉動廟內的風車,祈求好運。

沙田車公廟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相關網站︰http://www.ctc.org.hk/b5/directcontrol/temple21.asp

沙田區

曾大屋位於沙田博康邨以南,始建於1848年,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建成,是香港保存得最完整的客家圍村之一。

曾大屋呈長方形,共三進,屋與屋之間有通道及天井相連;圍牆上有槍孔和瞭望孔,圍牆的四角有更樓和炮樓,以防禦外敵入侵。祠堂位於最後一進排屋的中央,是舉行祭典及儀式的地方。在大屋前面有一個庭院,從前村民便是在這裏簸穀及風乾農作物。

曾大屋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沙田區

位於大圍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是香港的大型博物館。

博物館設有12個展覽場館,當中5個為常設展覽館,包括金庸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及兒童探知館。

相關網站︰
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highlights.html

沙田區

佔地約8公頃的沙田公園位於沙田市中心城門河畔。公園設有多個特色花園,栽種了超過400種、約11萬株植物。此外,公園亦設有兒童遊樂場、露天劇場、觀景台及單車亭等設施。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stp/index.html

沙田區

沙田大會堂位於沙田市中心,會堂設有1 372個座位的演奏廳、300個座位的文娛廳及佔地378平方米的展覽廳之外,亦設有舞蹈室、音樂室、演講室等設施,是新界東部的文化心臟。

另外,毗鄰沙田大會堂的「城市藝坊」展出了多件由19位知名藝術家及設計師設計和創造的雕塑及公共藝術裝置,是香港最大的公共藝術收藏之一。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stth/index.html

沙田區

新城市廣場位於沙田市中心,連接港鐵沙田站。商場總面積達200萬平方呎,雲集逾350間商店和逾50間食肆。另外,商場亦設有不少戶外設施,包括「恐龍公園」、「史諾比開心世界」及「寵物同樂園」。當中「恐龍公園」為佔地3.5萬平方呎,以恐龍為主題的大型常設綜合式兒童戶外遊樂場,共設有14項玩樂設施。

沙田區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位於沙田道風山,是挪威宣教士艾香德博士於1930年創辦。叢林的寺院式建築,例如聖殿的外型、叢林內的道風山全圖、聖經故事彩瓷等,充滿中國風格。叢林內有教堂、圖書館及藝術繪瓷店。叢林的東面屹立著一個高12米的十字架,是叢林的標誌。

相關網站︰
http://www.tfscc.org/

沙田區

萬佛寺位於沙田萬佛山,供奉著12 000 多尊佛像而聞名。萬佛寺由月溪法師於1949年始設,建有萬佛殿、觀音殿、準提殿、玉皇殿、萬佛塔、觀音亭、韋馱亭和十八羅漢廊等建築。其中萬佛殿及萬佛塔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相關網站︰
http://www.10kbuddhas.org/index.do

沙田區
獅子亭位於火炭穗禾路盡頭的山峰上,可盡覽沙田的全貌。
沙田區

沙田城門河貫穿了整個沙田區,遊人除了可在河畔的行人徑漫步,登上河濱步行道欣賞城門河的景色,更可沿河畔的單車徑踏單車直達大埔;在節日期間的晚上,則可欣賞橫跨城門河的橋樑和兩岸色彩斑斕的燈飾。端午節期間,城門河更是香港其中一個舉辦龍舟競賽的地點。

沙田區

沙田馬場位於城門河北端,於1978年落成。這個可容納逾83 000名觀眾的馬場,是擁有世界設備最完善賽馬跑道的馬場之一,除了本地賽事之外,亦是舉行多項國際賽事的場地。

沙田區

馬鞍山海濱長廊全長3.2公里,遊人漫步長廊時,可觀賞沙田海及八仙嶺羣峯等遼闊景色。

長廊內不單有健身站、緩跑徑和簕杜鵑園等多項康樂設施,還設有可為部分地燈供電的風力發電機和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太陽能及風能燈,以推廣環保意識。

相關網站︰https://www.lcsd.gov.hk/tc/parks/mospd/index.html

沙田區

馬鞍山公園位於馬鞍山市中心,毗鄰馬鞍山海濱長廊,遊人可欣賞臨海景色。

公園佔地5.5公頃,設有一個介紹馬鞍山採礦歷史的露天展覽場,以及自然保育園地、迷宮式的花園、共融遊樂設施和海洋廣場等設施。

相關網站︰https://www.lcsd.gov.hk/tc/parks/mosp/index.html

沙田區

位於沙田的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成立,校園佔地約137公頃,俯瞰吐露港,大學各書院、教學大樓、圖書館、音樂廳、文物館、游泳池、運動場及水上活動中心等設施分佈於高低不等的山坡上,是香港最綠意盎然的校園之一。

而位於校內百萬大道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隸屬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是一所中國文藝與考古學的教學及研究中心。文物館經常舉辦各類型的展覽,展出來自不同地方的珍品。

相關網站︰
https://www.cuhk.edu.hk/chinese/index.html (香港中文大學)
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沙田區

香港科學園位於白石角,佔地22公頃,是香港的科技基建旗艦,為創新及科技發展提供一站式的基礎設施和支援服務。

科學園不單是推動創科發展的核心基地,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園內設有大廣場及露天劇場等休憩設施,亦有商舖及餐飲處所等。其中稱為「金蛋」的高錕會議中心,是科學園內著名的打卡熱點。此外,科學園毗鄰白石角海濱長廊和壯闊的吐露港,是騎單車往返沙田和大埔的中途休息站,也是進行親子消閒活動的好去處。

相關網站︰
https://www.hkstp.org/zh-hk/

大埔區

香港鐵路博物館位於大埔崇德街,前身為舊大埔墟火車站。舊火車站大樓於1913年建成,是一座金字頂設計的中國傳統建築。

舊大埔墟火車站於1984年列為古蹟,經修復後成為一所戶外博物館並於1985年開放。博物館主要介紹香港鐵路交通的歷史和發展,除保留舊火車站古蹟和其他鐵路設備外,亦展出窄軌蒸汽火車頭、柴油電動機車和6輛歷史車卡。

相關網站:
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museums/railway.html

大埔區

大埔文武二帝廟位於大埔富善街,於1892年啟用,是昔日太和市議事、仲裁和祭祀的地方。大埔文武二帝廟為兩進一天井的青磚建築,屋脊和正面外牆的灰塑,以及正門上方的木雕均造工精美。該廟於1984年列為古蹟。

廟內供奉的文武二帝分別為文昌帝和關武帝。文昌帝又稱「梓潼帝君」及「文曲星」,相傳文昌帝掌管知識和學業,故此為讀書人及考科舉者所奉祀,亦為孝道象徵。關武帝是三國時代(220年 - 280年)蜀國名將關羽,字雲長,史稱「關帝萬人敵」,民間相傳兼備「智信仁義勇」,也是威武和忠義的象徵,廣受膜拜。

參觀大埔文武二帝廟後,遊人可順道遊覽富善街。富善街有不少鄉村土產及傳統食品發售,保持著昔日太和市的繁榮。

大埔區

四里包括廣福里、大榮里、大光里及大明里。四條里以井字型排列,中間為一個休憩花園,名為大明里廣場。該處商舖及特色食肆林立,是大埔區居民主要的購物及消閒地點。

大埔區

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為一大型地道市場。街市規模龐大及環境舒適,吸引不少區內區外人士到來購物或用膳。

街市樓高3層,地下和一樓的商戶約250個,售賣各種各類的食物和貨品,更以海產種類繁多而著名。二樓的熟食中心則設有40個熟食檔,提供各種地道美食。

大埔區

綠匯學苑位於大埔運頭角里的小山丘上,前身為舊大埔警署。舊大埔警署於1899年落成,是新界首間警署及警察總部,亦曾用作不同警務工作的辦事處直到1987年。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於2010年將舊大埔警署活化成綠匯學苑,以宣揚永續生活及綜合保育。從前警署的報案室、羈留室和槍房等設施現已轉化為文物展覽室,介紹舊大埔警署的歷史和建築特色。而文物徑則串連文物展覽室及警署的歷史、建築和生態特色。

舊大埔警署於2021年列為古蹟。

相關網站:
https://www.greenhub.hk/chi/index.aspx

大埔區

大埔碗窰是香港目前已發現唯一的青花瓷窰址,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於1983年列為古蹟。位於上碗窰村的碗窰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大埔上碗窰村亦有一所超過200年歷史的樊仙宮(又名樊仙廟),是香港唯一供奉陶匠守護神樊大仙師的廟宇。樊仙宮於1999年列為古蹟。

相關網站:

碗窰展覽
https://www.amo.gov.hk/tc/historic-buildings/monuments/new-territories/monuments_20/index.html

大埔區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曾作書室之用,現仍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敬羅家塾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據說是鄧族於明朝 (1368年 - 1644年)時所建。

敬羅家塾於1998年列為古蹟,並於2001年完成修復工程,有關修復項目於同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

大埔區

泰亨是宋朝(960年 – 1276年)抗元名將文天祥後人的聚居地。泰亨灰沙圍是大埔區現存最完整的圍村,圍牆、門樓及更樓的牆體由青磚築成。灰沙圍圍牆及文氏家祠藝浣堂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泰亨鄉內有一所文氏宗祠,宗祠旁建有紀念泰亨文氏先祖文天祥的「泰亨文山公園」。

大埔區

林村放馬莆村有兩棵稱為「許願樹」的榕樹。以往在農曆新年期間,人們會把寫有願望的寶牒拋上許願樹上,祈求願望成真。後來,為了保育許願樹,改為將寶牒繫於樹旁的許願架上。

林村鄉民在許願樹旁設立了林村許願廣場,並於廣場內豎立了一棵25呎高的仿真許願樹,讓遊人延續昔日拋擲寶牒祈福的習俗。自2005年起,每年農曆新年期間於許願廣場均有活動推廣這項許願文化及傳統,並逐漸發展成為香港許願節,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前來參與。

林村許願樹附近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放馬莆天后宮。放馬莆天后宮於2010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大埔區

梧桐寨瀑布群位於香港最高山脈大帽山的北麓,當中約35公尺高的主瀑是香港最長的瀑布。梧桐寨瀑布群一帶叢林密佈,幽深雅緻,是愛好攝影者常到之處。

前往瀑布群亦會途經一所充滿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道觀– 萬德苑。

大埔區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坐落於香港最高山脈大帽山的北坡,佔地148公頃。該園成立於1956年,始創目的是援助貧苦農民,助他們自力更生。

隨著時代變遷,現時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已轉型為一所保育與教育中心,致力提升大眾對生態及永續生活的關注。園內設有各式主題植物園、菜園和梯田農圃,以及各種保育和教育設施,供遊人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kfbg.org/tc/

大埔區

大埔藝術中心位於大埔安邦路,由前大埔官立中學改裝而成,於2019年投入服務。

藝術中心的藝術工作室有不同的表演藝術團體及各種創意藝術工作者進駐,推動著香港特別是大埔區的文化藝術發展。

團體或個別人士除了參加駐藝術中心藝術團體舉辦的活動外,亦可租用藝術中心的黑盒、白盒、舞蹈室及音樂室,作排練、演出、講座、展覽等用途。藝術中心內亦設有藝術資源中心,讓公眾查閱本地藝術項目的活動資料紀錄及刊物。

相關網站:
https://tpac.hk/tc

大埔區

大埔林村河兩岸有多個以有蓋行人天橋貫通的商場。商場內貨品一應俱全,是購物消閒的好去處。

當中,大埔超級城是區內最大型的購物商場,由5個區域連接而成,匯聚各類型名店、大型百貨公司及食肆。

其他商場(包括大埔廣場商場,昌運中心商場及寶湖商場)亦有很多小商店及小食店,為顧客帶來另一番購物樂趣。

大埔區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面積達460公頃,區內林木密茂,有100多種樹木交錯生長,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色。區內設有4條用顏色指引的步行小徑,以及1條供遊人認識樹木生態的自然教育徑。該處亦是觀鳥和賞蝶的好地方。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tpk/cou_vis_cou_tpk.html

大埔區

元洲仔大王爺廟位於大埔元洲仔。大王爺受元洲仔漁民所敬奉,每年農曆五月初六起10天的大王爺誕誕期更會搭棚演戲賀誕,是大埔區水陸居民一大盛事。

大埔區

吐露港單車徑由沙田城門河畔經香港科學園至大埔元洲仔,再經大埔海濱公園伸延至大美督

遊人可自備單車,亦可以在沙田或大埔租用單車。沿途不但可欣賞美麗的吐露港風光,也可遙望八仙嶺和船灣淡水湖堤壩。

大埔區

大埔海濱公園佔地22公頃,公園堤畔是每年大埔區龍舟競渡的舉行地點。

公園內提供多元化設施,包括昆蟲屋、風箏放飛區、單車徑、模型船水池、多個主題花園及露天劇場等。遊人亦可登上公園內的香港回歸紀念塔,從高處俯覽大埔海濱和吐露港。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parks/tpwp/index.html

大埔區

鳳園蝴蝶保育區位於大埔鳳園村,是香港著名的賞蝶地點。鳳園內的蝴蝶品種超過200個,當中超過130個屬香港不常見,甚至非常罕見的品種。

相關網站:
https://fungyuen.org/

大埔區

三門仔為一漁村,現時部分村民以魚排及先進科技養殖各種魚類。

該處可遠眺船灣淡水湖堤壩,遊人亦可參觀村內的「大埔地質教育中心」,中心介紹了三門仔一帶的地質、人文、歷史、生態等資訊,並展出岩石標本。

從三門仔經小徑步行約30至40分鐘,通過連島沙洲,便可到達屬於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的馬屎洲。馬屎洲被譽為「戶外地質博物館」,位於小島東南面海旁的自然教育徑全長1.5公里,介紹島上的古老沉積岩以及多種地質現象。

相關網站: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https://www.geopark.gov.hk/tc/discover/attractions/ma-shi-chau

大埔區

大美督位於船灣淡水湖畔及八仙嶺山腳,環境優美,是消閒的好去處。遊人可到大美督燒烤、放風箏、踏單車或釣魚。該處亦設有家樂徑、水上活動中心、青年旅舍等設施。此外,沿汀角路兩旁有不少茶座及餐廳,為遊人提供不同美味佳餚。

大埔區

衛奕信徑是香港4條長途遠足徑之一,全長78公里,橫跨港九新界。衛奕信徑共分10段,首兩段位於香港島,以港島南部赤柱為起點,直至鰂魚涌,然後由九龍藍田再次開始至新界北南涌為終點,當中以下4段經過大埔區:
 

大埔區

麥理浩徑是香港首條長途遠足徑,全長100公里,以西貢北潭涌為起點,由東至西橫跨8個郊野公園,終點為屯門。麥理浩徑共分10段,當中以下4段經過大埔區:

麥理浩徑每段各有特色,風景怡人,曾獲《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想遠足徑之一。

大埔區

荔枝莊位於赤門海峽東南岸,屬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的一部分。荔枝莊碼頭附近的前灘凹凸不平的火山沉積岩,是由地殼運動擠壓而成,是極佳的地質考察地點。

荔枝莊亦是觀星的好去處,該處的明愛賽馬會小塘營為觀星愛好者提供舒適的營地。

相關網站: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https://www.geopark.gov.hk/tc/discover/attractions/lai-chi-chong

明愛賽馬會小塘營
https://www.caritas.org.hk/zh/service/camp

大埔區

海下灣海岸公園位於西貢西郊野公園北端,擁有逾60種石珊瑚、超過120種珊瑚伴生魚類和多種具科學價值的海洋生物。潛水人士可在海下村的碼頭附近一探水底的珊瑚世界,觀賞海底景色。海岸公園內的「賽馬會匯豐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亦提供生態導賞團,讓參觀人士欣賞珍貴的海洋生物,以及了解海洋生態。

此外,海下村內亦有一個石灰窯的遺址,是昔日村民用以從蠔殼或珊瑚骨骼提煉石灰作建築及農業用途。

相關網站:

海下灣海岸公園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mar/cou_vis_mar_des/cou_vis_mar_des_hoi.html

賽馬會匯豐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
https://www.wwf.org.hk/oceans/booking/

大埔區

塔門是位於赤門海峽東北面的一個島嶼,小島東面面向遼闊的大鵬灣,是觀賞日出的勝地。

島上值得遊覽的地方很多,例如天后古廟、龍頸筋、疊石等,遊人亦可到塔門海傍街的海鮮酒家品嚐地道海鮮,或在碼頭一帶的攤檔購買塔門出產的海味作手信。

大埔區

東平洲是位於香港東北部大鵬灣的一個島嶼,是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的一部分。東平洲擁有香港最年輕的岩石,岩石層層平疊,色彩豐富,著名的地貌景點有龍落水,更樓石及斬頸洲等。

環繞東平洲的海域亦劃為東平洲海岸公園。該處錄得65種石珊瑚、超過130種珊瑚伴生魚類及超過20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

相關網站: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https://www.geopark.gov.hk/tc/discover/attractions/tung-ping-chau

東平洲海岸公園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mar/cou_vis_mar_des/cou_vis_mar_des_tun.html

荃灣區

荃灣廣場位於荃灣大壩街,鄰近港鐵荃灣西站,商場面積逾580 000平方呎,匯聚多間商舖和食肆,並設有電影院。

另外,商場5樓設有佔地逾23 000平方呎、備有戶外休憩公園和兒童遊樂場的平台花園,適合一家大細消閒耍樂。

荃灣區

海之戀商場位於荃灣大河道,連接港鐵荃灣西站,是荃灣西的大型海濱購物商場。

商場樓高4層,面積達50 000平方呎,各式各樣的食肆、大型百貨公司和商舖雲集,為遊人提供環球美食和多元化的消閒購物體驗。遊人亦可經商場前往沿海的荃灣海濱長廊及單車徑欣賞藍巴勒海峽的景色和踏單車。

荃灣區

如心廣場商場一期及二期位於荃灣西核心地段,連同如心海景酒店暨會議中心及木化石公園,是購物休閒熱點。兩期商場面積合共270 000平方呎,雲集超過20間特色食肆及多元化商舖。

荃灣區

荃新天地位於荃灣楊屋道,共分兩期,是區內大型購物商場之一。荃新天地建有40 000平方呎的花園廣場及7 000平方呎的直立花園,是全港第一間「綠色商場」。商場連花園廣場佔地合共500 000平方呎,約有200間商店及特色食肆。

荃灣區

荃灣珠寶金飾坊位處荃灣市中心,由眾安街、川龍街、沙咀道及荃灣街市街組成,這裏有多間珠寶金行,貨品款式應有盡有。

荃灣區

悅來坊位於荃灣區中心地帶,上蓋因為外牆畫有熊貓圖案而被稱為「熊貓酒店」的悅來酒店,是荃灣的地標之一。

悅來坊為購物商場,薈萃各式餐廳及商店,包括大型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商場毗連港鐵大窩口站,並連接行人天橋網絡,通往港鐵荃灣站。

荃灣區

賽馬會德華公園位於荃灣市中心,鄰近仁濟醫院。

公園舊址是荃灣海壩村,園內的海壩村古屋於1986年列為古蹟,而義璋陳公祠及舊海壩村民宅則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此外,園內亦建有「茶花園」、「草藥園」、兒童遊樂場、由太湖石組成的石山、人工流水、石橋和涼亭等設施。

荃灣區

三棟屋博物館位於荃灣古屋里,於1981年列為古蹟。

三棟屋原是一條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在1970年代,由於興建荃灣港鐵站的緣故,該村被遷至別處。政府於1987年將三棟屋重修成博物館,讓遊人了解昔日農鄉純樸生活。自2016年6月起,政府於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荃灣區

D.PARK愉景新城位於荃灣市中心,是區內的大型親子商場,商場樓高三層,面積達630 000平方呎,約有140間商店、戲院和食肆。

8咪半則位於中染大廈內,距離D.PARK愉景新城約2分鐘路程。商場面積逾270 000平方呎,設有大型傢俬及家品店、各式餐廳、超級市場及其他商店。

荃灣區

南豐紗廠原為紡織廠,於2018年完成活化工程,設有紡織文化藝術館、商舖和休憩空間。另外亦有為techstyle 創業家和策略夥伴提供培育基地、共享工作空間和體驗店。

相關網站:
http://www.themills.com.hk/

荃灣區

西方寺坐落於荃灣最古老的鄉村 — 老圍村,背靠大帽山,前臨三疊潭。西方寺由永惺老和尚始建於1970年,寺院範圍面積近200 000平方呎,建築物皆仿中國宮殿式建築,莊嚴雄偉。設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萬佛寶塔、藏經樓、齋堂等。

荃灣區

圓玄學院始建於1950年,座落於三疊潭寧靜清幽的小丘上。該學院為宗教聖地,崇奉儒、佛、道三教聖神。院內的建築包括廟宇殿堂、亭台樓閣、齋堂等。遊人除了參拜及遊覽外,也可在寺內一嘗美味齋菜。

相關網站:
http://www.yuenyuen.org.hk/

荃灣區

竹林禪院位於荃灣芙蓉山,由融秋老和尚創建。據說當年老和尚曾三次獲地藏王的啟示,要他尋找夢中所見的福地興建寺院。老和尚於是率領弟子在香港四出尋訪,最後來到芙蓉山,便與眾弟子開始建寺,至1982年禪院終告落成。

竹林禪院佔地逾400 000平方呎,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及藏經閣等建築。竹林禪院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相關網站:
http://chuklam.org/

荃灣區

城門郊野公園佔地共1 400公頃,由北面的鉛礦拗伸展至南面的城門道,西至大帽山,東至草山、針山。當中,位處大帽山東南面山麓的城門水塘深受郊遊及遠足人士歡迎。

遊客除了可使用郊野公園內設施燒烤、紮營露宿,也可遊覽貫穿園內的遠足徑,包括菠蘿壩自然教育徑、麥理浩徑(第七段)及衛奕信徑(第七段),以及從城門郊野公園沿麥理浩徑(第六段)往金山郊野公園方向前往城門碉堡,沿途可見荒廢的戰壕、地道入口及碉堡指揮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遺跡。

城門碉堡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sm/cou_vis_cou_sm.html

荃灣區

大帽山的主要山嶺高達957米,是香港最高峰;環繞其四周的是佔地1 440公頃的大帽山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東面及南面分別接鄰大埔滘自然謢理區及城門郊野公園,西面為荃錦公路,及一路之隔的大欖郊野公園;北面為林村,是香港一個郊遊和燒烤的熱門地點。

多條行山路徑貫穿大帽山郊野公園,包括川龍家樂徑、龍門郊遊徑、麥理浩徑(第八段)、扶輪公園自然教育徑、大帽山家樂徑、荃錦自然教育徑。

遊人登上大帽山觀景台,可俯瞰新界西部及北部大部分地區,甚至遠眺蛇口及深圳,欣賞壯麗景色。

相關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untry/cou_vis/cou_vis_cou/cou_vis_cou_tms/cou_vis_cou_tms.html

荃灣區

深井位於荃灣西部,以前是一個鄉村地方,現已蛻變為一個住宅區及以飲食業招攬遊客的旅遊重點。區內設有不少食肆,提供多國美食,其中以燒鵝最為馳名。每逢假日,各食肆均門庭若市,應接不暇。

荃灣區

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位於青山公路汀九段,一座名為「白樓」的歷史建築內。白樓屬新古典主義殖民風格建築,建有長廊及通向入口的彎曲台階,其他古典主義建築細節包括白色的灰泥工藝、古典的支柱、圍繞長廊及天台上的裝飾欄杆。白樓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白樓現時用作展覽中心,展出機場核心計劃的模型、圖片和展板。而位於天台的觀察台及中心外的花園均設有望遠鏡,供市民欣賞青馬大橋的壯麗景色。

白樓已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日後將活化為「國史教育中心悠悠館」的學習中心。在相關的活化工程展開前,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將繼續開放予公眾參觀。

荃灣區

馬灣是位於大嶼山北面的島嶼。田寮是島上最古老的原居民村,已有超過250年歷史。昔日馬灣居民大多以捕魚和耕種為生,現時僅餘少數居民從事養魚業。馬灣島上仍保存一些著名的古蹟,當中,馬灣東灣仔北的考古發掘被評選為「一九九七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荃灣區

馬灣公園毗鄰挪亞方舟主題公園,園內小徑依山而建,保留了數千棵原生樹,是一個結合自然、教育、藝術和愛的主題綠化公園。公園設有金律廣場、意中園、彩虹牆、鳥望台、古蹟館及歷奇園地等景點。

相關網站:
http://www.mawanpark.com/tra/index.html

荃灣區

芳園書室位於馬灣田寮村,在1920 - 30年代建成,前身是「陳氏書齋」,屬鄉村私塾,即傳統的「卜卜齋」,學校於2003年停辦。

芳園書室為一幢兩層高的長方型建築,採用中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以麻石山牆承托硬山式屋頂。屋頂建有護牆,中間有楣飾。護牆上有「芳園書室」4個模塑大字。芳園書室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芳園書室現時是旅遊及中國文化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芳園書室已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日後將活化為「創學芳園」,延續和拓展其原有書室功能,並舉辦加入創科元素的歷史、文化及生態環境等活動。在相關的活化工程展開前,博物館將繼續開放予公眾參觀。

相關網站:
https://www.heritage.gov.hk/tc/heritage-conservation-policy-historic-buildings/fong-yuen-study-hall/index.html

荃灣區

馬灣公園毗鄰的「挪亞方舟」是全球唯一根據遠古記載,以一比一比例建成的挪亞方舟主題公園,四周設置園藝花園和67對造型與實物相同的動物雕塑。其他設施包括方舟博覽館、珍愛地球館、方舟生命教育館及度假酒店等。

相關網站:
https://www.noahsark.com.hk/tra/index.jsp

荃灣區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位於大嶼山北部,佔地126公頃,屬世界級的家庭度假勝地,是本港重要旅遊基建之一。

遊人可乘搭港鐵迪士尼專線,從欣澳站直達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迪士尼專線車箱和迪士尼站均採用特別設計,處處展現樂園的歡樂氣氛。從踏進迪士尼專線車箱開始,遊人便進入一段奇妙旅程。

甫進入樂園,遊人即可在迪士尼代表卡通人物的噴水池前拍照留念。穿過以懷舊美國小鎮風格打造的美國小鎮大街後,樂園的地標、幻想世界園區的華麗城堡便映入眼簾。另外,以太空科技和星際歷險為主題的明日世界、以叢林歷險為主題的探險世界、色彩繽紛和滿有童真的反斗奇兵大本營、恍似美國西部荒廢小鎮的灰熊山谷、放滿探險家各式各樣收藏品的迷離莊園,以及以電影《魔雪奇緣》為主題的魔雪奇緣世界等多個園區,都有不同刺激程度的機動遊戲、主題人物匯演和音樂劇、電影院等等候大家參與。迪士尼經典卡通人物則穿梭樂園不同角落,跟遊人拍照留念。

樂園內各個園區均有餐飲設施,讓遊人玩樂之餘品嚐特式美食。在玩過各園區後,遊人都不會錯過充滿歡樂氣氛的花車巡遊,以及在特定日子舉行的煙花匯演。為了讓遊人更全面地體驗迪士尼的童話夢幻世界,度假區設有3家特色酒店,為遊人提供富有特色的住宿服務。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是訪港旅客必到的景點,亦是一家人留下珍貴回憶的度假區。

相關網站:
https://www.hongkongdisneyland.com/zh-hk/

荃灣區

迪欣湖活動中心位於大嶼山北部,毗鄰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佔地約30公頃。活動中心的最大特色是面積達12公頃,名為迪欣湖的人工湖。迪欣湖有著波光明淨的湖水、由多個噴水器組成的水景設施,以人工石景及天然大石建造的瀑布。湖畔的遊艇中心提供腳踏船和腳踏遊覽車租賃服務,讓遊人在湖上和岸上欣賞迪欣湖的美麗風光。

另外,活動中心設有面積約4公頃的植物園,園內收集了多種本地和外來品種的植物,並設有觀景亭,是遊人拍照的好地方。活動中心其他設施包括兒童遊樂場及附設健身處的緩跑徑。

迪欣湖活動中心景緻怡人,並有遊樂設施,適合老幼一家同遊。

相關網站:
https://www.hongkongdisneyland.com/zh-hk/destinations/inspiration-lake-recreation-centre/

屯門區

黃金海岸位於青山灣畔,是屯門區的大型度假旅遊區,設施包括度假酒店、購物商場及遊艇會,並接連黃金泳灘及海豚廣場。

黃金海岸的酒店及購物商場均採用歐陸式建築風格,滲透着地中海浪漫情調。遊人可於商場多間露天或海邊食肆享受各國美食,更可漫步海濱長廊欣賞日落晚霞。

黃金泳灘毗鄰新咖啡灣泳灘,是屯門區著名泳灘。泳灘設施的建築風格與旁邊的酒店及購物商場互相呼應,渾然一體。沿著沙灘後方的步道,便可到達海豚廣場。

屯門區

青山灣海濱長廊建於屯門避風塘防波堤上,全長約800米,毗鄰三聖邨。長廊鋪設了顏色深淺不一的紅色地磚,砌成「舞龍」圖案,配合以「蜑家船」和「中式帆」為設計主題的座椅,充分展現避風塘朝氣蓬勃的面貌。遊人在此可以飽覽避風塘的景緻。

屯門區

三聖墟位於青山灣畔,因附近的三聖廟而得名。三聖墟是本地少有仍保留昔日漁港風情的漁村,其海鮮市場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品嘗美味海鮮宴。

三聖廟位於三聖邨傍的麒麟崗,因尊奉儒、佛、道三教先師,即孔子、釋迦牟尼和玄門關教太上道祖,而稱三聖廟。該廟於1921年建成,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廟旁的麒麟崗公眾公園有一塊巨石,石前碑文記述「填海之前,岸線所在,以此石為界。」,是昔日屯門海岸線之標誌。

屯門區

屯門高爾夫球中心位於龍門路,是香港首個公眾高爾夫球練習場,佔地48 500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2層共91條球道的發球練習場、練習草坪及沙池設施。中心亦舉辦不同程度的高爾夫球訓練課程及相關活動,提高公眾對這項運動的認識和興趣。

相關網站:
https://www.lcsd.gov.hk/tc/golf/tuen_mun.html

屯門區

屯門公眾騎術學校位於龍門路,佔地34 800平方米,是香港規模最大的公眾騎術設施。

騎術學校主要設施包括1個大馬練習場、2個小馬練習場、馬房,以及1條繞山而建、全長約950米的馬徑,讓學員享受野外策騎的樂趣。學校亦會舉辦多元化的活動如小組訓練班、參觀及比賽等,以推動馬術運動。

屯門區

屯門市中心是屯門的重心所在,匯聚各類購物及文娛康樂場所,例如由屯門市廣場、屯門時代廣場及V City連成的大型購物區。購物區內除了大型百貨公司和戲院外,亦設有各式各樣的商店、銷售攤位及食肆,滿足區內居民及遊人的各項需求。

文娛康樂方面,屯門公共圖書館、屯門文娛廣場及屯門大會堂是區內的文化地標,亦是舉辦文娛活動的重要場地。至於屯門公園則是區內大型休憩公園,公園內設有面積達1公頃的人工湖,園內的模型船池、兒童遊樂場及爬蟲館均甚受歡迎。

屯門區

后角天后廟位於屯門舊墟天后路。該處昔日是屯門河流入大海的位置,因此該廟原稱「口角天后廟」。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填海發展,這座廟宇已不再立於海旁,而是被工廠大廈包圍。

后角天后廟原為村民及屯門最大氏族陶氏所建,其後屢經擴建和重建。廟內一口由浙江人士於清朝康熙36年(1697年)所送贈的鐵鐘,為此廟歷史的物證。

廟宇前面的天后廟廣場是一個寬敞舒適的公共休憩空間,亦是大型文娛康樂活動的舉辦場地,例如天后寶誕巡遊活動及抽花炮儀式、年宵市場及千人宴等。

廣場內的花炮展覽館展出實物大小的花炮供遊人觀賞,亦透過展板、影像及相片,讓參觀者對后角天后廟、天后誕及相關的民間習俗(如搶花炮),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屯門區

山景徑鄰近屯門山景邨及楊景遊樂場,長約1公里,沿途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適合老幼一家同遊。

走畢山景徑後,遊人可以繼續沿青山寺徑往上走,順道到訪青山禪院,或沿青山寺徑往下走,前往青雲路作為終點。

屯門區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位於屯門青山山腰,與元朗靈渡寺和凌雲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

青山禪院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劉宋時期(420年 - 479年)。相傳高僧杯渡禪師於南北朝劉宋時期曾隱居於青山,青山亦因此別稱為杯渡山。據說原來的佛寺因清朝(1636年 — 1912年)初年實行遷海令,將沿海居民遷入內陸而荒廢。1829年,陶氏族人興建青雲觀,至1910年代末,時任青雲觀主持於道觀旁興建青山禪院。

青山禪院由多座富有特色的建築物組成。例如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如來佛的大雄寶殿,以及供奉韋馱的護法殿,兩座殿宇的屋脊均飾以石灣陶瓷;而山門、客堂和功德堂則飾以灰塑,造工精巧。

青山禪院的建築甚具歷史價值。2010年,「香海名山」牌樓、大雄寶殿、菩提薩埵殿、山門和護法殿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不二法門」牌樓、宿舍、客堂、居士林和觀音閣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功德堂則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屯門區

青山是屯門區一座向北伸延的山峰,與稱為「靈渡山」的圓頭山連接。相傳高僧杯渡禪師於南北朝劉宋時期(420年 — 479年)曾隱居於此,青山亦因此別稱為杯渡山。

青山高約583米,因為形狀尖削,與西貢蚺蛇尖和釣魚翁合稱為「香港三尖」;又因其山峰形如堡壘,故英文名稱為「Castle Peak」(意即「堡壘山」)。登上青山山頂,可近乎360度飽覽屯門、元朗白泥一帶的怡人景色,天氣晴朗時更可遠眺香港國際機場和后海灣。

屯門區

屯門河貫穿屯門新市鎮,河畔一帶除了設有特色街燈,於青賢花園、屯門河畔公園、杯渡路(南)休憩公園及蔡意橋花園則裝設由本地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使屯門河兩岸及市中心環境更生氣盎然。

屯門區

屯門徑鄰近屯門市中心,遊人可由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旁邊的梯級起步,經麥理浩徑第10段,到達引水道後左轉進入屯門徑。

沿著屯門徑前行,屯門市中心 至兆康的景色一覽無遺,遊客更可遠眺青山大嶼山 及深圳。遊人經過由七彩繽紛欄杆所組成的「彩虹橋」後,可以選擇經下路往景峰花園,或沿上路往虎地燒烤場作為終點。

屯門區

青松觀座落於屯門麒麟圍,毗連屯門醫院,是香港著名的道觀。

青松觀於1950年在九龍偉晴街建壇,於1960年在屯門現址建立永久觀址,觀內首座建築物純陽殿於同年落成,其後觀內陸續增建多座採用中式設計的道觀建築。當中,純陽殿、清華堂及翊化宮是舉行宗教或祭祀儀式的地方,而梅萼軒和晚睛樓則是安老院。

青松觀內的假山水池和亭臺樓閣形成的幽雅園林美境、定期舉辦的珍貴盆栽展覽,以及怡和齋提供的美味齋菜,吸引不少善信和遊人到訪。另外,青松觀亦有舉辦道教文化課程,讓公眾更了解道教的理念和文化。

青松觀內的純陽殿和翊化宮於2009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屯門區

清涼法苑位於屯門虎地,始建於1912年。在屯門發展成新市鎮前,這所佛教寺院附近遍植桂花(又稱木犀),故最初名為樨香園,後來才改稱清涼法苑。

清涼法苑的重要建築包括約建於1913年的淨恩小築和建於1928年的佛殿,兩者皆是中西混合的建築,風格獨特。淨恩小築和佛殿於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清涼法苑供應的齋宴十分馳名,是遊人品嘗齋菜的好去處。

屯門區

嶺南大學前身是1888年於廣州創立的格致書院,其後在1967年以嶺南書院之名在香港復校,並於1999年正名為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在1995年從香港島司徒拔道遷入屯門虎地,新校園設計將廣州校園的原貌融入現代建築的風格之中。

相關網站:
https://www.ln.edu.hk/cht/

屯門區

妙法寺位於青山公路藍地段,始建於1960年。寺院的萬佛寶殿於1980年落成,正門入口有一對高及3層的巨大金龍,環繞著由紅磚砌成的大柱,金光閃耀,栩栩如生。至於通往寶殿2樓的樓梯則有描述佛陀故事的浮雕。

萬佛寶殿毗鄰的妙法寺綜合大樓於2010年落成,內有佛殿、大會堂、圖書館及其他文教福利設施。大樓建築以須彌山作意念構思,頂層是大雄寶殿,設計如一座碩大的水晶蓮花,亦如一頂僧帽。從大殿看台遠望,屯門鄉郊景色盡收眼簾。

屯門區

青磚圍位於屯門藍地,原稱「麥園圍」,後因該村圍牆用青磚建成而易名為青磚圍。村民主要為陶姓族人。青磚圍正門入口處尚存一闕青磚圍牆,村內有天后廟及祠堂,遊人可從中了解昔日圍村風貌。

屯門區

皇帝巖位於屯門龍鼓灘後山上。相傳南宋(1127年 - 1279年)末年宋帝昰在逃避元兵追迫時曾宿於此,因以為名。

皇帝巖風景秀麗,洞穴天成,是屯門區的著名觀光點。

屯門區

T·PARK [源·區]位於屯門稔灣路,是個使用先進科技處理污泥設施「轉廢為能」,以及集休閒和自然生態教育為一體的環保遊樂園。T·PARK [源·區]引入最先進的高溫焚化技術,每天可處理高達2 000公噸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並將焚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能轉化成電能,為T·PARK [源·區]以及公共電網供應電力。

園區設有各式各樣的消閑及教育設施供大衆免費享用,包括戶外園林花園、戶外足浴池、3個不同溫度的室內水療池,以及介紹污泥處理過程的互動展覽,讓訪客在遠離煩囂、舒展身心的環境學習環保知識。

如欲到訪T·PARK [源·區],請到有關網頁預約活動 (https://www.tpark.hk/tc/visit/)。

屯門區

大欖涌水塘於1957年建成,水塘原址為山谷,內有不少丘陵,儲水後便形成了十數個小島。綠意盎然的小島星羅棋佈,散落在蔚藍湖水之上,形成了一片如詩如畫的千島湖美景,因此有「香港千島湖」的美譽,是熱門的行山地點。

元朗區

YOHO MALL形點位處港鐵元朗站旁,為新界西及北部的大型購物商場,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呎。其設計意念著重綠化與消閒體驗,場內有約12萬平方呎的戶外綠化空間,提供逾300間國際知名品牌商舖及餐飲食肆,以及大型戶外餐飲美食長廊,讓顧客體驗一站式的購物新體驗。

元朗區

位於西邊圍及南邊圍之間的元朗舊墟,在清朝康熙8年(1669年)建立,有「滿清一條街」的稱號。是昔日元朗最繁盛的市集之一,中間有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街道兩旁設有各行各業的舖戶。

舊墟中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就連民居都充滿古代風情,當中,「晉源押」是香港最早期的押舖之一,極具歷史意義,並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元朗區

大樹下天后廟位於十八鄉瓦窰頭,約建於清朝乾隆51年(1786年),廟居大樹下,因此得名。古廟之正殿為天后祠;左右兩側分別為奉祀於1899年英國租借新界時殉難鄉人之神位的英勇祠,及奉祀文武二帝的文武殿。

天后又稱「媽祖」,相傳本名林默娘,宋代(960年 — 1279年)福建人士。據說天后天賦異能,拯救過許多遇到海難的人,故舉凡以海為生者,皆供奉天后,以天后為其守護神。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會景之日,廟宇內外均有重大慶典。村民舉辦會景巡遊,沿元朗街道往天后廟均有舞獅、舞龍及舞麒麟助慶,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給。在香港舉行的天后誕慶典中,以元朗的最為隆重和多姿多釆。

大樹下天后廟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元朗區

八鄉古廟位於八鄉上村,約於1861年之前由八鄉多條村落共同建成。古廟是專門供奉觀音的村廟,因此又名「八鄉觀音廟」,是舉行隆重儀式 — 春秋兩季祭神祭祖以及慶祝觀音聖誕的神聖之所。除了祭祀儀式外,村民於廟前空地筵開百席,以盤菜或齋宴奉客。在八鄉原居民心目中,八鄉古廟代表著榮耀與莊嚴。

八鄉古廟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元朗區

八鄉回歸紀念柱座落於八鄉上村公園內,是八鄉鄉事委員會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而籌建。

元朗區

錦田樹屋位於錦田水尾村,據說原址為錦田鄧氏族人的書齋,其屋主因清朝(1644年 — 1911年)頒行遷界令而離開錦田,從此一去不回。另一說法指該地原為一所天后廟,在該廟傾圮以後無人打理。歷經多年,石屋旁的一棵細葉榕不斷長大,慢慢將整間石屋包圍起來,並滲入磚瓦的隙縫生長,難分彼此,形成今日奇特的景觀。

元朗區

吉慶圍位於元朗錦田,是一條古老的圍村,由鄧族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 — 1487年)興建。圍村呈四方形,以青磚築成圍牆,保衛村民免受盜賊侵襲。村內設有一小廟,供奉了15位神祇。

吉慶圍以「鐵門事件」著名。1899年,錦田鄉民與接管新界之英軍展開血戰,最後閉關鐵門退守圍內。其後,英軍攻入吉慶圍,並拆除及運走鐵門作戰利品。

直至1924年,族中鄉耆鄧伯裘去信英廷,要求交還鐵門。終於,英廷把鐵門運回原處,交還鐵門儀式於1925年5月26日舉行。

吉慶圍的神廳、圍門、炮樓及圍牆於2010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元朗區

屏山文物徑為香港首條文物徑。屏山鄉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紀時已定居於此。多幢瑰麗建築先後興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見證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屏山文物徑蜿蜒於坑頭村、坑尾村和上璋圍間,長約1.6公里,將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接連起來,信步可達。文物徑沿線的獨特景點包括於2001年列為古蹟的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聚星樓(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和愈喬二公祠、於2009年列為古蹟的仁敦岡書室及2013年列為古蹟的達德公所,以及其他多個歷史建築及傳統建築物。

此外,遊人可到訪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了解更多有關屏山鄧族的歷史文化和屏山文物徑的歷史建築的資訊。文物館位於元朗屏山坑頭村,前身為建於1900年的舊屏山警署,於2010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元朗區

二帝書院位於錦田水頭村,由錦田鄉16位聲名顯赫的士紳籌組的鄧二帝會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 — 1850年)集資興建,以供奉文武二帝及作研習學術的書室。廂房的入口是月牙門,書院牆頭飾以花草小鳥圖案的灰塑,而窗櫺則有不同圖案的通風瓦,古錢花案,有些則以不規則的幾何圖案組成。

書院前院以白石鋪砌,稱為「白石巷」,所以書院學生又被稱為「白石巷子弟」。書院是一所兩進式建築,前室供奉財帛星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魁星踢斗,中央隔一天井,後室為書齋。

二帝書院於1992年列為古蹟。

元朗區

鄧氏宗祠位於屏山鄉坑頭與坑尾兩村之間,由五世祖鄧馮遜於元朝年間(1271年 — 1368年)興建。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建築,橫樑刻有各種動物和吉祥圖案,屋脊飾有石灣彩瓷。宗祠之最大特色是正門沒有門檻,而屋內天井則有紅砂岩通道,由此可知鄧氏族人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

鄧氏宗祠於2001年列為古蹟。

元朗區

聚星樓位於上璋圍之北,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約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 — 1398年)由鄧族七世祖鄧彥通興建。據稱聚星樓是一座風水塔,其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對后海灣,用以擋北煞、鎮水災,潮退時免受退財之災。

聚星樓於2001年列為古蹟。

元朗區

流浮山以養蠔著名,其沿岸有不少養蠔場。該處亦是品嚐海鮮的好去處,流浮山正大街一帶海鮮檔林立,遊人可購買各式各樣的海產,再交由附近的酒樓代為烹調。

元朗區

白泥位於流浮山以西,分為上、下白泥,面向后海灣,遠眺中國蛇口,景觀遼闊。沿岸淺灘遍佈紅樹林,黃昏時分在此處觀賞日落,景色絢麗迷人,不少熱愛攝影的人士都專程到來拍攝日落景色。

元朗區

曾因發現灣鱷而聲名大噪的南生圍,是個極具特色的地方。蜿蜒的山貝河、茂密的蘆葦叢及紅樹林更吸引到大批的攝影愛好者到訪,假日亦有不少遊人前來觀鳥。

元朗區

香港濕地公園坐落於天水圍北面。公園設有一個訪客中心及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訪客中心設有主題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及室內遊戲室。濕地保護區則包括人造濕地和為水鳥而重建的生境;還有溪畔漫遊徑、紅樹林浮橋及觀鳥屋等。

網站:
https://www.wetlandpark.gov.hk/tc

元朗區

尖鼻咀位於新界西北部,面向后海灣及毗連米埔。向東可眺望米埔自然景色,向西可眺望后海灣及深圳景色,岸邊更有一片紅樹林。長年因深圳河大量泥沙沖刷,那裡的海岸沖成一個遼闊的海灣。在潮退的時候,更把海邊的河沙退成一片廣闊的泥灘,提供該區生物所需食物。

元朗區

米埔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界西北部的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濕地內,佔地380公頃,是「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米埔沼澤區的一部分,自1983年起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管理。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濕地是個淺水海灣,臨水地帶為廣闊的潮間帶泥灘,灘後遍佈紅樹林、潮間帶蝦塘(基圍)、漁塘和蘆葦林,是遷飛候鳥從北極圈俄羅斯遷飛至澳洲期間的重要度冬棲息地和補給站。在數以萬計的遷徙水鳥中,包括多個世界性瀕危品種如黑臉琵鷺、黑咀鷗和小青腳鷸。春秋兩季是觀鳥的最佳時候。保護區築有浮橋和步行徑,方便遊人觀賞自然景色。

備註:米埔自然保護區屬禁區範圍,遊客必須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申請通行證,或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公眾導賞團方可進入。

相關網站:
漁農自然護理署
https://www.afcd.gov.hk/tc_chi/index.html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https://www.wwf.org.hk

元朗區

位於新田鄉的落馬洲花園設有瞭望台,遊人在此可眺望深圳經濟特區。

元朗區

文天祥公園是紀念精忠報國的南宋(1127年 — 1279年)名將文天祥,其6米高的銅像屹立於公園的最高處,令人肅然起敬,銅像後有一幅雕工極之精美的大石碑,詳盡地描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蹟,石碑還刻上文天祥被元軍囚禁其間所寫的《正氣歌》,其英勇、氣節和愛國精神更震撼每一位遊人的心靈。

元朗區

大夫第位於新田鄉永平村,建於清朝同治4年(1865年)。這座宏偉的府第,前後都有廣闊的庭園,庭園四周有青磚牆環繞。大夫第是傳統華南士紳階級府第建築的典型,也是香港最華麗的歷史建築物之一。

大夫第於1987年列為古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跳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